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研究了上千物种,一个惊人的规律:男性活得更努力,寿命却不如女性长

无论是人类还是许多野生动物,雄性似乎总是比雌性寿命更短?

最近,一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文章,针对全球数千种圈养动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即使在动物园这种提供安全、食物充足和医疗保障的环境里,雄性动物仍然比雌性动物死得早。这表明,驱动性别寿命差异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野外的生活方式或风险行为。

该研究分析了全球动物园中 528 种哺乳动物和 648 种鸟类的寿命数据。研究人员最初曾期待,在消除了捕食、饥饿和疾病等环境压力后,寿命差距会缩小甚至消失。然而,事实证明,安全的环境虽然缩窄了差距,但并未消除根本的差异:

在哺乳动物中,72%的物种显示出雌性寿命优势,平均寿命比雄性长 12%。这一趋势在鹿、灵长类到蝙蝠等不同分类群中保持一致。相比之下,鸟类则呈现出相反的模式,68%的物种显示出雄性寿命优势,雄性平均寿命比雌性长 5%。这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宏观的差异,部分符合异配性别假说的预测:携带 XY 染色体的雄性哺乳动物和携带 ZW 染色体的雌性鸟类,作为异配性别,理论上更容易早逝。

然而,染色体理论无法解释物种内部的巨大差异,这表明更深层次的进化力量在起作用。在野外,这种性别寿命差异甚至被放大得更厉害:野生哺乳动物的雌性优势达到 19%(而圈养仅 13%),野生鸟类的雄性优势则高达 27%(而圈养仅 5%)。

那么,除了染色体,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决定着寿命的差异呢?研究发现,交配系统是预测寿命差异的最强因素。

非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雄性竞争激烈)在动物园中显示出 15%的显著雌性寿命优势。在这种体制下,雄性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竞争性状,如更大的体型、更强的攻击性和复杂的展示行为。这些投资是以牺牲长期生存为代价的。因此,雄性体型差异越大(性二态性越明显),雄性寿命就越短。相反,在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中,两性寿命几乎没有差异。同样,在跨越多个哺乳动物目的分析中,雄性体型偏大的性二态性与更大的雌性寿命优势呈正相关。

更有趣的是,研究也对繁殖成本假说提出了反驳。传统的观点认为,怀孕和育儿会缩短雌性的寿命,然而数据却显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雌性亲代抚育的投入,竟然与更大的雌性寿命优势相关。这种关系在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得最为强烈。这一发现支持了一种替代假说:当后代需要长时间的亲代投入时,进化可能会选择有利于照料方(通常是雌性)具有更长的寿命。尽管动物园环境通过管理繁殖、提供营养和医疗支持,减轻了繁殖的身体负担,但这种雌性照料与雌性长寿之间的关联仍然存在。

当然,自然界总有例外,这些例外也证明了寿命差异的复杂性。在哺乳动物中,少数物种(如狼、非洲野狗以及裸鼹鼠)显示出雄性寿命优势。在鸟类中,有显著雌性优势的例外集中在猛禽(如鹰、猫头鹰)和部分海鸭物种。

猛禽的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反向性二态性),这可能解释了它们与典型鸟类模式的不同。此外,尽管狐猴是圈养的非一夫一妻制哺乳动物,但其寿命差异却微乎其微,这可能与它们的社会系统中雌性占据主导地位有关。

最后,人类也逃不过这条哺乳动物的进化规律。人类的寿命模式与这一哺乳动物模式完全吻合,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然而,人类的寿命差距要小于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猿类,如黑猩猩和大猩猩。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在进化史上雄性间竞争强度有所减弱,例如人类的两性体型差异较小,且相对于黑猩猩而言,睾丸的相对大小也较小,这些都与较弱的性选择压力相一致。

总之,这项覆盖范围最广的比较分析强调,生物学机制特别是性别选择的进化压力是塑造哺乳动物和鸟类性别寿命差异的根本驱动力。即使在最安逸的圈养环境中,雄性为争夺交配权所付出的代价,依然清晰可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bl6y8YiLXMAt_AUP7aK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