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北大教授袁明:知识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同体

最近,我刚从纽约回来,这次去参加了联合国的一个非正式小范围高层次活动。在联合国,我无意当中成了十九大报告的宣讲员。我听到很多主动的评论,就是中国的十九大给世界吃了定心丸,他们看到了什么叫作领导力。还有人问,将来联合国总部会不会从纽约搬到中国去?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一种正式的提问。这就引起我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的发展从来是做了许多准备、铺垫的,怎么发现历史做的准备,需要靠我们的文化自觉。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在当下来势迅猛的技术力量的推动与支撑下,知识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已经并将给人类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未来景观、什么样的挑战?在当下就能观察到。

举一个例子,美国科学家侯世达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写了一本数学著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很快被两位北大数学家马希文、吴允曾发现了,他们决定要翻译,因为数学催生原创思想。这本书到去年已经是第11次印刷,我把它带到纽约给联合国同事看。我说中国人的学习劲头多么强烈,土壤多么深厚,约40年前北大数学系的中年老师带着一批20岁出头的来自各个院系的青年人来做翻译,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人类知识共同体。我们现在不断地讲人工智能,其实这本书就是人工智能的初级版,它把音乐、艺术、数学浑然一体地组合到一起,翻译者给它起了一个非常雅的中国名字,叫“集异璧之大成”。中国永远不缺思想、不缺人才,我们要用文化自觉来发现、来组织。

我还有一个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要重视青年人的作用。这次去联合国我看到,新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非常有眼光,他不动声色地在做很多改革。比如他聘任了一位24岁的斯里兰卡的年轻女孩,称作“青年使者”,这位青年使者领导着好几百人呢。我跟这个女孩子谈话,深深地被她的挑战性和活力震撼。我问她:“你们是不是要搞很多模拟联合国?”她说:“我们要走出传统,现在的联合国是沿用19世纪的概念、20世纪的实践,而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要做更加实在的工作、更加有当代气息的工作。”我觉得她非常接地气,因为她来自斯里兰卡,她知道世界上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需要什么样的关怀与关注。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燕京学堂院长)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1C054N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