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VC 透皮吸收有门道!促渗原理讲明白,避开概念陷阱

今天以维生素C为例,讲一下促渗和透皮吸收的原理。肯定干巴巴,不愿意动脑筋真的可以滑走,但我劝你可以听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科学的视角选择VC精华,避免被那些半懂不懂的概念误导。

很多人引用VC吸收的实验,在pH2时吸收最好。这一期就让你看懂为什么,小脑筋可以转起来跟上。我们知道皮肤有一层皮脂膜,这层皮脂分子是不带电荷的。就是说这些守在皮肤门口的不带电分子,喜欢同样不带电的分子,然后排斥带电的离子。就像学霸喜欢和学霸一起玩,同时不喜欢学渣+

而像维生素C这种酸,有个固有属性pKa。在溶液中,维生素C会被部分电离。看不懂没关系,就理解成:VC在溶液里一部分是不带电的,另一部分VC交出了自己的氢离子(H+),成为带电状态。但只有不带电的VC才能被皮脂层接纳,做到透皮吸收。带电的VC就被皮脂分子挡住,进不去,只能耗在外面等着被氧化,染黄角质。

所以VC的促渗原理就是让溶液里更多的VC分子不带电。于是配方上就降低pH,这样的话更少...

对应更多的不带电的VC就被皮脂分子放进去,排队等着透皮吸收。这相当于给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溶液里的VC学习好的更多,能更多地和学习好的皮脂结合。所以pH越低对应的透皮吸收越好

你肯定又要问了,为什么pH低于2之后吸收反而降低了?

我的理解是这个实验是在猪皮上做的,猪皮也是有血有肉的,pH降到一定程度就会损伤猪皮的屏障。夸张一点说,你有没有看到过烧焦的猪皮?你觉得它还能吸收吗?所以现在的各种技术就是创造适合的环境,比如拿像乙醇啊油脂啊包裹起来,尽量让它不带电。渗透吸收还是要靠成分自己,它不该吸收的比如珍珠粉、分子大的玻尿酸,你再创造环境也是没用。而且就算是包裹技术,实验显示包裹体也会在皮脂层破裂,释放出里面的活性成分。

说白话就是这些促渗技术都是尽量把不带电的活性成分领到皮肤门口,帮你敲个门,摸门进门还是要靠成分自己的本事。就算有的技术说自己做的包裹体可以更小、渗透得更深,但还是伸不过皮肤的厚度,包裹体做小一点就相当于帮你摸门摸得轻一点,进门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比如A醇这种分子量又小又不带电,所以很容易做到渗透吸收。VC的话,按我刚才说的也不难。回到VC产品本身,像VC精华现在真的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含量。CEF配方我之前说了,在我们这里是厂里用的,找个自己喜欢的牌子的CEF就OK,促渗都大差不差。

不过我想问一下,你之前还听到过什么神奇的促渗技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6ogIqBiJobdN1dRkADqscU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