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博士快毕业了,留还是回?
这是很多留学生博士最纠结的问题:是留在科研条件优渥的“全球北方”,还是回到家乡,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最熟悉的土地?Nature最近分享了一位东南亚博士的来信和三位学者的故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回国:为了改变现状
印尼学者 Laksmana 在德国读完博士后选择回国。他认为“空降式科研”难以真正改善当地问题,唯有亲身参与、推动去殖民化的科研方式,才能让本土知识被真正看见。他建议:在决定前要调查清楚当地的学术环境、薪资和行政负担,避免落差过大。
留学归国:保持连接很重要
尼日利亚学者 Zhigila 明白本国科研资金有限(很多大学讲师的月薪仅200-800美元),但他通过与欧美学者合作,拿到国际基金和访学机会,把资源带回本土。他强调:即便回国,也要主动维持国际网络,才能保证科研发展不断线。
留在国外:也不必有负罪感
印尼学者 Rukmana 在美国任教18年,研究无家可归与城市规划。他虽身在海外,但持续与印尼学界合作,协调国际合作项目。他说:全球南方学者最大的价值,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留在国外不代表背弃家乡,而是换一种方式去贡献。
给博士研究生们的启发:
别把选择想成非黑即白:无论是回国还是留下,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合作在两地间搭建桥梁。
提前调研很关键:了解国内高校的薪资、行政流程、科研资源,才能避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家庭因素也要算进去:亲情和生活质量,往往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做“连接者”:全球南方博士的优势在于能把国际经验带回本土,把本土问题带到国际舞台。
编者按:
去留之间,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把选择变成能让你的人生和科研都更有意义的路。
其实,除了海归、留下之外,还有更多选择。尤其是先留在美国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后归国创业,已经成为最新的潮流。
而这种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母国的技术进步。
Biopharma最新文章显示,2025年生物技术/制药行业三分之一的许可收购涉及来自中国的药物。
▼ 下面是截止到2025年9月17日涉及到中国公司的收购,令人感慨万千。
而最近数年中国生物公司异军突起,最大的功劳就是海外尤其是美国归国人员;而推动力除了国内对生物研发的扶持之外,还有Trump第一个任期的“C行动计划”。
如果是你,博士毕业后会选择回国贡献,还是留下发展?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3394-0
https://www.biopharmadive.com/news/china-biotech-drug-licensing-deals-pipeline/758283/
关键词:#职业专栏;#Hanson临床科研;#Healsan医路成长
▼ 临床科研技巧及文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