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俞鑫囡
在杭州云栖小镇的机器人展厅里,没有轰鸣的工业机械臂比拼负载,也没有竞技机器人炫技般的翻跳——聚光灯下,2.7公斤重的“踏山”助行外骨骼正帮老人平稳走下台阶,西湖机器人公司的傲天U1四足机器人忙着给展台前的观众递上宣传册,留下街道养老院的查奶奶对着“荟宝”轮椅机器人轻声说“要香蕉”,机械臂便精准地从果盘里夹起递到她手中。
这次会展彻底改写了人们对“机器人展会”的印象:科技终于从“炫技”的舞台,走到了“回应需求”的生活里。
过去,会场的主角是工业机械臂与竞技机器人,屏幕上“最大负载”“最快速度”等字眼,总是让普通观众觉得科技离自己很远。但今年杭州的这场盛会,C位全给了“接地气”的服务型机器人:能识别平地、斜坡等12类复杂场景、帮老人行走25公里的“踏山”外骨骼,是首款入围2025《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的AI辅助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能上下6楼、为老人送饭送药的傲天U1,早已在西湖区古荡街道、翠苑街道成为“养老助手”;连轮椅都实现了智慧赋能,“荟宝”智能轮椅首次结合机械臂技术与传统轮椅,不仅能取水杯、按电梯,还能通过语音交互精准响应老人需求 。
这种转变背后,体现了中国科技产业不再执着于用“高精尖”证明技术实力,而是开始俯身倾听社会最迫切的需求。老龄化下老人的出行难题、照护压力,普通人对“便捷生活”的期待——这些“柔软的需求”,成了科技创新新的发力点。
这场“人文转向”不是偶然,而是科技与社会的“双向奔赴”。一边是中国老龄化的加速: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独居老人占比近40%,护工供给存在长期缺口,“谁来照顾老人”成了无数家庭的心病;另一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目标,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城市,正把机器人产业优势转化为民生治理效能。
但在喝彩声中,我们也该保持一份冷静。“踏山”外骨骼虽好,可目前的成本能否让普通老人用得起?“荟宝”能精准递上香蕉,可它能读得懂老人沉默时的孤独吗?在展台上,机器人能精准完成每一个指令,但走出展厅,它们还面临用户习惯、维护成本等现实门槛。
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虽快,但从展品到普及还需跨越“用得起、用得好”的鸿沟。这提醒我们,科技的目标不该是“代替人”,而是“帮助人”——帮护工减轻重复劳动的负担,帮子女给独居老人多一份牵挂,帮老人留住生活的尊严。
当查奶奶接过“荟宝”递来的香蕉时,她笑的不只是机器人的灵巧,更多的是科技带来的温暖,被“接住”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对“人”的关注。
未来的科技,不应是让我们“靠机器人生活”,而是让“机器人帮我们更好地生活”。杭州的这场盛会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未来:在那里,科技是接住生活需求的温柔助手,是守护每个人生活尊严的可靠伙伴。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学生)
1529 人正在交流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
>>>点击加入“潮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官方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