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18年悉尼4S会议专题报道(三)

2018年悉尼4S会议专题报道(三)

8月30日,2018年4S会议进入第二天,由清华大学博士生曾点同学组织的分会议“That Which Arises from the (Human or Mechanical) Eye”下午于悉尼国际会议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召开。这是近年来清华大学首次有学生在4S会议这个顶级的国际STS研究平台上组织分会议,也是我校STS学生群体参与4S会议的一次新尝试。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由作为分会议主席的曾点同学主持。包括曾点同学在内,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University of Canberra)、韩国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学生与学者共四人分别在会议上进行了各自的学术报告。

本场分会议围绕“眼睛”进行学术讨论。在现有的STS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从现象学出发讨论视觉或在经验层面去解构“凝视”。而对视觉知觉及其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所进行的学术探索也已经有很长的跨领域研究历史了,诸如早期的经验主义、格式塔与实验心理学、嵌入认知及人工智能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过这个话题。十数年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这造就了新的认知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空间技术作为与人类的知觉器官拼合而成的“联盟”被设计了出来,但这带来了巨大的认知冲击,因而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被更充分地理解。换句话说,就像由机器学习的算法所操控的计算机视觉与其它知觉模拟模型那样,我们正在进一步以一种对“人类的直接参与”无需求的方式在认识、解读与塑造我们的这个世界。人类眼睛的创造性能力受到了空前的质疑,我们对于人眼可见的东西所进行的诠释与定位已经造成了一些后果: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政治与物质表达是由种族、性别、不平等等一系列偏见所影响的。针对这种“眼睛”表达出的显著不确定性,本场会议试图要从社会学、技术及历史的视角来探究作为一种异质性人生体验的人类视觉经验,从而对以下问题做出多种视角且非决定论式的回应:在我们不断技术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式本体论及认识论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要付出何种代价?

曾点在主持本场会议

简单的开场寒暄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环节。曾点同学以“Shadow of gender: “Lena” in the eyes of her users in China”为题报告了他对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样图“莱娜图(Lena)”的研究。“莱娜图”出自美国著名的成人杂志《花花公子》1972年11月刊中的一张插页,是该杂志为名为莱娜(Lena)的瑞典模特所拍摄的一张特写图片的一部分。1973年被第一次用作数字图像处理的样图后,风靡整个计算机科学圈,至今也会出现在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课本上。通过对中国一所顶尖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访谈,曾点同学的研究试图从“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出发探索受到科学教育的群体在“视觉认知”上所发生的身份分裂:这一个群体通常使用两种眼睛、两套逻辑、两种理性来看待现实世界——科学的与日常的(人类的、常识的),这使得受过科学训练的群体尤其是以科学为职业的群体需要在科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不断切换。来自堪培拉大学的Nalini Haynes以“Partially-sighted Cyborgs: debunking myths, exposing the truth”为题,结合她自己自小作为一个高度弱视的残疾人的切身经历,报告了她关于视力增强技术的研究。她的研究以推理小说中对白化病人视力受损的误解为对象,强调视力受损者通过物质技术能提升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但他们借助技术观察和体验世界的非规范模式也需得到承认。推理小说不把视力受损作为白化病的一部分,因而造成了公众对视力受损群体的歪曲理解,引发“你为什么不去做手术”之类的不现实想法,但其实使用生物眼(bionic eye)等视力增强技术比起“规范知识”所告诉我们的更为复杂。

曾点在报告

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的Heesun Shin(申熙璿)以“A Digital Second Eye: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making medical imaging AI development”为题进行了报告。随着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医学。Heesun Shin基于在一家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韩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作的民族志,探索了现实中人们是怎样通过选择性的人类视觉模拟以及医生和科学家之间的持续性协商来塑造医学成像的人工智能技术(AI)的。她发现医学成像AI是一种产生“数字化第二眼”(a digital second eye)的尝试,这使得医生的诊断能力被降低到了医学图像视觉解释的层次,而解剖学等其他医学专业知识被排除在了AI训练过程之外。最后报告的是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的Cordelia Erickson-Davis,她的报告题目是“Sensory ethnography and the bionic eye”。在视觉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vision)中,世界以这样的模式所建立:光反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引发个体将之重建成感知图像的神经活动。因此,“看到”变成了一个优化(optimization)问题——最大化每单位神经尖峰所代表的视觉信息量。视觉假体便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电子信息的中介,从而弥补个体所失去的视力。Cordelia Erickson-Davis通过两年对人造视网膜设备开发人员和用户进行的民族志工作展示了“视觉计算理论植入人体时会发生什么”“第一次打开视觉假体时,受试者‘看到’了什么”,进而对“人工视觉的视觉现象学是什么?”做出她的回答。

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的Heesun Shin在报告

本场会议吸引了不少听众,每个报告结束后都开放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现场听众对每一位报告人的研究都进行了评论或提问。会议结束后,四位报告人还就各自的研究以及学习经历进行了交流。

文字:曾点

图片:乌仕明

编辑:amber、如镜

公众号ID:THUSTS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关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11G0ESL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