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20日,在2025年回归的彗星中,C/2025 A6的亮度已跃升至第二,仅次于年初回归的C/2024 G3,两者也是今年截至目前唯二亮度超过6等的彗星。考虑到C/2024 G3回归时因其轨道特性仅在南半球地区可见,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天文爱好者来说,C/2025 A6大概就是今年能够看到的最亮彗星了。
C/2025 A6︱Wikipedia
C/2025 A6 (Lemmon) 是彗星的完整称呼,其中
「C/」是彗星的分类,指非周期彗星或只有单次回归记录的长周期彗星(公转周期>200年);
「2025 A6」代表彗星的发现时间,这颗彗星是2025年1月上半月(对应时间代码为A)发现的第六颗彗星;
括号中的「Lemmon」指的是彗星的发现机构为莱蒙山巡天(Mount Lemmon Survey)。莱蒙山巡天是依托莱蒙山天文台运行的一项致力于搜寻近地天体的巡天项目,通过莱蒙山巡天确认的天体多为小行星——实际上C/2025 A6在最初就被认为是一颗小行星,稍后才注意到天体具有彗星的特征。
发现C/2025 A6的卡塞格林式反射望远镜,口径1.5米︱Steward Observatory
C/2025 A6被发现时距离太阳约4.5AU,视星等21.5等。根据多次观测的计算[1],这颗彗星运行在一条偏心率超过0.995的椭圆轨道上,轨道半长轴约122AU,接近海王星轨道半长轴(约30AU)的4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按照两颗天体半长轴之比4倍计算,彗星的公转周期是海王星公转周期(约165年)的8倍,这意味着彗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时1300余年。
C/2025 A6公转轨道模拟︱Phoenix7777@Wikipedia
自10月下旬起,彗星会进入最佳观测时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值得留意。
10月21日,彗星过近地点
10月21日,C/2025 A6过近地点,此时彗星距离地球约0.6AU,约合9000万千米,视星等约4.1等。届时可以尝试在日落后45分钟起在西北偏西方向的天空寻找彗星,以广州为例,18时45分时彗星位于西北偏西方向(方位角296°),高度约12°,在牧夫座天区内,靠近梗河三(牧夫座ρ),两者相距不到2°。
10月21日黄昏C/2025 A6在天空中的位置︱Stellarium模拟
10月24~26日,彗月同框
C/2025 A6过近地点后亮度并不会很快衰减,相反还会继续小幅增亮,原因是彗星还在靠近太阳(11月8日过近日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远离地球的影响。在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24日~26日),日落后不仅可以静候彗星出现,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蛾眉月——这时候使用手机上的主摄镜头就有机会拍下弯月+彗星的「彗月同框」照。
去年回归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残月的合影︱逐星科技@One 2
还是以广州为例,10月25日日落1小时后,彗星和蛾眉月都出现在西方天空,前者高度约17°,亮度约3.8等;后者高度约14°,亮度-7.7等。如果想拍下彗星和弯月的同框照,可以使用等效焦距约24mm的镜头(即大部分手机的主摄焦段),拍摄时将月亮放在画面左侧中部,此时彗星会出现在画面右侧中部。曝光参数可参考以下组合:10s+f/2+ISO3200,根据器材性能以及现场情况酌情调整。
10月25日晚使用等效焦距24mm镜头拍摄彗月同框的效果,红框为视场范围︱Stellarium模拟
10月底,彗星最高最亮
当时间来到10月底,C/2025 A6也达到了本次回归的最大亮度。按目前(10月17日)的预报,彗星的最大亮度大约为3.8等,在11月1日以前星等值都能保持在4等以内。同时彗星的地平高度相比21日过近地点时更高:固定观测每日观测时间为19时,观测点为广州,10月30日前后彗星的地平高度在17°左右,比21日时高了7°。因此10月底是裸眼观测这颗彗星的最好机会。
坐标广州,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C/2025 A6在北京时间每日19时的地平高度变化︱Stellarium模拟
11月上旬,最后风采
进入11月份,彗星的观测条件逐渐变差,尤其是在彗星11月8日过近日点后。因此11月上旬是普通民众捕捉这颗彗星的最后机会。11月上旬彗星将运行到蛇夫座天区,此时由于彗星亮度下降,裸眼观测已经非常勉强,可以考虑专注于拍摄彗星的最后风采,例如彗星与银心的合影。
11月10日晚使用等效焦距35mm镜头的拍摄效果,红框为视场范围︱Stellarium模拟
参考&拓展
[1]https://ssd.jpl.nasa.gov/tools/sbdb_lookup.html#/?sstr=10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