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园艺学家、植物学家威尔逊曾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园子可以没有中国植物而成为真正的园子。”这一赞誉在百年后的今天,一批中国学者以系统性著述来完整诠释。由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博士、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魏钰博士、国家植物园北园首席科学家马金双博士等学者牵头编研的《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系列丛书,正是在《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及百余部地方植物志相继完成的学术基础上,对“园林之母”这一称号的当代注解与全景呈现,堪称中国观赏植物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工程。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书签
丛书的编研立意源于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知与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尽管“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说法已流传近百年,但长期以来,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的具体家底、栽培历史脉络及其对全球园林发展的实际贡献始终缺乏系统梳理。百余年来,从晚清西方植物学传入中国,到陈嵘、钱崇澍、胡先骕和陈焕镛等第一代留学生开启本土植物研究,再到四代学者接力完成千万字的植物志编纂,中国终于具备了全面盘点植物遗产的条件。基于此,丛书确立了四大核心目标:全面掌握本土观赏植物资源、推动类群研究与开发利用、强化国民植物大国意识、彰显中国对世界园林界的贡献,每一项都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是对中国丰富植物资源和悠久园林传统的全面梳理,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园林之母”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图为北京颐和园大果榆植物秋色(闫宝兴 摄)
中国园林博物馆一角(陈进勇 摄)
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景观(陈进勇 摄)
在内容架构上,丛书构建了“植物类群为主体、人文历史为脉络”的立体叙事体系,既见草木之美,亦见人文之光。全书约80%的篇幅聚焦于中国观赏及潜在观赏价值的植物类群,以科属为基本单元,按最新分类系统展开论述,涵盖苏铁科、松科、兰科、菊科等众多类群。从“化石植物”水杉的生存密码,到古老月季的园艺演化;从大百合属的小众独特,到牡丹、菊花的文化意蕴,每一类群均详细记载其系统位置、地理分布、海内外引种史及栽培品种发展,形成了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植物档案。余下20%的内容则梳理了植物研究与引种史上的关键人物与机构,既包括威尔逊、福琼、金敦·沃德等西方植物采集者的来华经历,也收录了陈俊愉等中国学者的学术贡献,同时介绍了英国邱园、美国阿诺德树木园、中国国家植物园(北园)等中外机构的发展历程及国外植物与中国植物的渊源,使自然遗产与人文记忆相互印证。
国家植物园南园牡丹园(刘政安 摄)
国家植物园北园水杉(马金双 摄)
截至目前,丛书已顺利出版10卷,含36个科、164个属的植物类群,涉及16个中外植物园及机构,记载11位植物研究领域的关键人物,成果丰硕。作为一套开放性的学术著作,丛书在编纂模式上展现了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在作者构成上,打破地域与单位壁垒,面向海内外征集研究者。目前已有16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撰稿,来自海内外75家单位与机构。这种灵活开放的编纂理念,使得丛书能够不断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保持长期的学术生命力。
北京密云古流苏树(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人民政府供图)
北京智化寺丁香(孟昕 摄)
从威尔逊笔下的华西见闻,到今日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百年时光见证了中国植物研究从“被探索”到“自主梳理”的历史转变。《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不仅是对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的一次全面盘点,更是对植物背后文化内涵与科学价值的深度挖掘。它既是写给植物研究者的专业参考书,也是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的科普读本,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魅力的重要窗口。随着后续卷册的不断出版,这套丛书必将进一步夯实“园林之母”的学术根基,为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园林文化交流写下更加厚重的篇章。
北京颐和园园景(陈进勇 摄)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安璐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