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题目(中文):用于手性超材料反向设计的神经网络研究
英文原题:Developing Neural Networks for Inverse Design of Chiral Metamaterials
作者:Xiaoye Zhang, Xinyi Chen, Jinglan Zhang, Fengyi Zhang, Yaxin Wang, Bin Ai*, Yongjun Zhang*, Xiaoyu Zhao*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重庆市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LPR),2025,Vol.19,2500051
DOI:10.1002/lpor.202500051
一句话概括核心亮点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向深度神经网络(Bi-DNN)模型,实现了手性纳米结构的快速精确反向设计,在解决“一对多”映射难题的同时,使设计速度较传统FDTD仿真提高约3.9万倍。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手性超材料因其显著的圆二色性(CD)特征,在光谱、传感、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其设计存在两大瓶颈:
结构非对称性复杂
,需同时控制左右圆偏振光响应;
传统设计低效
,依赖经验与FDTD数值仿真,难以快速得到理想结构。
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兴起,为复杂光学结构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通过“数据驱动”直接建立结构与光谱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从目标光谱反推结构的反向设计。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
作者提出了**双向深度神经网络(Bi-DNN)**体系:由“正向网络(Forward NN)”与“反向网络(Inverse NN)”组成,通过共享中间层的结构参数空间实现双向约束。
主要创新包括:
解决“一对多”映射问题
:利用双向关联结构强化了预测的物理合理性;
多谱输入策略
:同时输入LCP、RCP与CD谱,提升预测精度(R²≈0.98);
互预测机制
:实现用一类谱(如LCP)预测另一类谱(如RCP或CD),显著降低实验测量需求;
模型通用性强
:可迁移至多种手性光子结构的智能设计。
实验验证与性能
构建了3600组银/金双层手性纳米孔阵列(CNA)数据集,通过FDTD计算获得LCP、RCP、CD光谱;
Bi-DNN模型预测精度:
光谱重建R²最高达0.98;
结构预测误差降低至<5%;
计算速度提升≈38,571倍(0.014 s vs FDTD的9 min);
实验制备验证了预测结构的CD峰值位置与仿真吻合良好,用于设计532 nm及633 nm激发下的高效SERS手性基底。
学术贡献
提出首个针对手性结构的多谱输入双向DNN体系,定量解决反向映射歧义问题;
建立通用化数据驱动平台,用于快速光谱重建与结构反推;
展示AI算法在手性纳米光学设计中的效率革命(数万倍加速);
实现机器学习辅助的高性能SERS手性检测基底设计。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CD谱预测仍受噪声敏感性和差分计算影响,精度略低;
需扩充结构多样性与训练数据规模以进一步提高泛化能力;
未来可引入生成模型或物理约束深度学习,应用于更复杂的三维手性结构与光学器件优化。
总结
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纳米光学中的巨大潜力:通过Bi-DNN模型,成功实现手性超材料的快速反向设计,为手性光谱学、SERS传感及新一代光子器件开发提供了高效范式。对光学设计工程师而言,它意味着——从“算结构”到“算光谱”的转变,最终走向“AI算器件”的新阶段。
图文赏析
图1. 研究总体框架
展示了从数据集构建、网络训练到模型验证的完整流程。
图2. 手性纳米孔阵列设计与光谱样例
(a) 采用球阴影光刻原理的CNA结构示意;(b) 不同角度参数生成的孔阵列形貌;(d–i) 对应的LCP、RCP及CD光谱。
图3. 双向神经网络结构与性能评估
(a) Bi-DNN结构示意:INN+FNN共享参数空间;(b) 验证集R²曲线与MSE收敛趋势;(c) 输入输出光谱间相似度分布。
图4. 多谱输入策略
比较LCP、RCP、CD及其组合输入在不同训练策略下的预测性能。
图5. 异谱预测实验
演示利用单谱(如LCP)预测RCP或CD光谱的结果,验证模型泛化能力。
图6. 实验验证与应用
(a) 利用Bi-DNN实现目标CD谱的反向重建策略;(d–g) 实际样品SEM图与实验光谱对比;(i–j) 电场增强与光学手性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