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一个伟大的名字,他为中国的稀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徐光宪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徐光宪用科学改写中国稀土的命运。
因此,徐光宪被誉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他堪称“第二个钱学森”。
徐光宪比钱学森回国还要早一些。
这事要从徐光宪求学之路说起。
徐光宪家住浙江绍兴,生于1920年,家里兄弟姊妹一共有7个,徐光宪排行老小。
他的父母都是喝过墨水的人,父亲精通《九章算术》,徐光宪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对数学特别感兴趣。
母亲也是出生在书香门第,可以说,母亲是徐光宪的启蒙老师,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逻辑思维。
1936年9月,因时局动乱,又遭家庭变故,徐光宪只上了一年高中就转到杭州职业学校学土木,从此他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1939年徐光宪考入大同大学化学系,半年后又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当时化学系顾翼东教授的助教。
在大学时,他与女同班同学高小夏恋爱,最终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48年徐光宪和高小夏一同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仅用2年8个月的时间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学业,成为美国荣誉科学会会员。
因为徐光宪学习成绩优异,他的导师不想让他回国,说在美国会发展得更好。徐光宪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更需要我。
然而,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甚至以取消徐光宪和高小夏的博士学位相威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这个时候,钱学森想回国受到更大的阻扰,美国总统已提出法案,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让他们全体加入美籍。
当时,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要求回国,但是没有实现。徐光宪也感到自己“再不回去,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也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徐光宪回国比钱学森要早4年多。
徐光宪、钱学森都为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是科学巨匠,一代伟人。
回国后,徐光宪为了祖国的需要,“三次转身”:
第一次:1957年,徐光宪临危受命研究核燃料萃取技术,助力中国原子弹原料钚的提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第二次:1972年,国家下达军工任务,分离稀土中的“双胞胎”镨和钕。他放弃原有研究方向,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将生产成本降低75%。
第三次:从实验室到产业革命,理论实现“一步放大”,无需中试直接工业化。中国稀土纯度达99.99%,全球市场份额超90%,迫使国外企业停产。
尤其是徐光宪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为科技发展做出巨大成就。
他设计出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稀土从釆矿,冶炼分离,永磁材料制备,最后终端技术运用。环环相扣,都在中国。
然而,徐光宪也有一个担忧。他痛感稀土的“白菜价”,2005年两次上书呼吁限制稀土出口、保护资源,他说:“我怕二三十年后中国变成稀土小国!”。
徐光宪希望“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因为这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他的努力下,2021年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我国稀土产业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
因此,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如果没有徐光宪,就没有中国稀土的今天,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西方一直在某些领域卡中国的脖子,如今我们可以用稀土卡他们的脖子,他们连门都没有!
徐光宪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毕生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徐光宪教授当属国士无双!
钱学森有“钱学森弹道”;袁隆平有“袁隆平水稻”;徐光宪有“徐光宪稀土萃取”……
徐光宪、钱学森、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向他们致敬!
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里留言,谢谢友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