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建言 | 中国制造迎来“新福特时刻”:从“流程驱动”到“认知协同”的升维竞争

制造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绿色化与高度协同的新时代,企业组织也在经历深度重塑。从AI驱动的生产优化,到碳中和引领的绿色升级,再到供应链的全面提速,“机器”与“流程”愈发灵活与智能化。然而,与技术跃迁并行的,是对“人”的角色与价值的重新审视。一线员工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更要在高强度与高复杂性环境中保持绩效稳定与心理韧性。技术的突破并不直接带来组织效能提升,唯有当团队具备持续学习、协作反思与认知重构的能力,技术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绩效优势。

这一认知路径重构,对传统管理逻辑提出挑战,也为团队机制创新提供契机。回望管理学演化史,工厂不仅是产品的诞生地,更是管理理念的试验场。面对技术驱动的新一轮组织演进,中国制造企业除加快自动化与流程整合外,更需重塑协作逻辑与团队认知机制。智能制造要求的不仅是流程优化与系统响应,更是激发团队在认知参与、问题重构与心理支持方面的潜能。可以说,中国制造正处于一个既见证技术跃迁,又见证管理范式革新的历史窗口。

原文 :《企业组织认知升维从行动后回顾到设计性思维》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景秋

图片 |网络

认知激活的转型路径:从行动后回

顾到设计性思维

当制造业进入高复杂度与高协同阶段,仅依靠流程制度的“硬优化”已难以维持团队效能。随着员工教育水平与职业诉求的提升,组织亟需在“硬流程”之外,引入“认知激活”与“情境支持”系统,以重塑协作结构、激发知识潜能。

在此背景下,团队发展干预机制成为构建高效团队与组织韧性的关键。笔者团队的研究聚焦两种反思机制:行动后回顾(after-action review, AAR)与设计性思维(design thinking, DT)。二者虽都包含反思成分,但在结构与认知导向上有显著差异。行动后回顾是一种线性反思模式,围绕“目标—成果—不足—改进”展开,强调对既往实践的总结与优化;设计性思维则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非线性探索过程,通过“what is(现状是什么)—what if(如果换个角度会怎样)—what wows(什么方案最令人惊喜)—what works(什么方法真正有效)”的循环,引导团队从问题定义到方案落地。团队在观察和测试中不断修正假设,在“前进—反思—再前进”的迭代中重构认知。

因此,设计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激发团队创造性反思与跨界协同的认知机制。笔者团队的实证研究表明,两种机制均能提升团队绩效,但路径不同。首先,设计性思维通过强化团队学习氛围,在精益生产环境下促进效率提升;其次,它还能增强知识共享,提升成员对团队效能的主观评价。

同时,设计性思维的认知优势往往建立在行动后回顾的反思基础上,二者呈互补关系。心理层面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反思性干预对员工心理韧性的强化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尤其在经验丰富、协作紧密的团队中更为突出。因此,干预部署应结合团队结构与任务压力差异,灵活匹配两种模式。

综上,基于团队干预的认知重塑,正成为制造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弥补“技术硬升级”与“人文软协同”缺口的关键路径。在高复杂度任务中,设计性思维展现出更强的创新与协作驱动效能,行动后回顾则为流程规范与情绪稳定提供基础支撑。企业可依任务类型与团队特征,围绕“认知激活”与“情境支持”实现绩效与韧性的双重提升。

构建人机协同的认知韧性:智能制

造的新支点

随着制造业进入智能化阶段,团队协作逻辑正从“流程驱动”转向“认知协同”。技术进步的上限,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动性与团队协作弹性。此时,行动后回顾与设计性思维已超越流程管理工具,成为支撑认知韧性与智能协同的核心机制。它们构成的“经验—反思—概念—试验”学习循环,与智能制造的持续迭代理念高度契合。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有着较强的系统融合性。两种方法均具备清晰结构,易与数字平台(如任务管理系统、协作软件)融合。行动后回顾可标准化嵌入流程闭环;设计性思维可在项目平台实现问题共创与方案迭代,从而系统化记录团队学习过程。二是能够强化认知协同。在跨界复杂任务中,反思机制帮助团队形成知识图谱与共识认知,明确“谁知道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协同绩效。三是能够增强心理韧性。在高压环境下,行动后回顾与设计性思维为员工提供心理缓冲与认知锚点,提升情绪恢复力与团队支持感,构建可持续的心理恢复系统。

随着协作机制升级,组织文化亦在同步演进。智能制造要求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结构扁平、反馈敏捷、协同高效的文化基础。信任与默契成为团队高效运转的隐性基石,管理者的角色也从任务分配者转向认知协调者与信任构建者。

一个融合技术、认知与文化的制造业新生态正在形成:技术是变革的引擎,认知是协作的罗盘,文化是韧性的根基。团队发展干预——从保障执行不偏航的行动后回顾,到开拓创新路径的设计性思维——凭借其构成的完整认知闭环,正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枢纽。它们将流程优化与认知赋能相结合,助力组织沉淀最佳实践、应对复杂挑战;并在战术执行与文化重构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团队弥合人机认知鸿沟,增强集体心理弹性。

这场变革正支撑中国制造从“流程主导”迈向“机制驱动”,实现从“技术跃迁”到“人本发展”的转型。可以说,我们正迎来一个属于中国制造的“新福特时刻”——以协同机制为支点、以认知赋能为主线,从技术驱动走向系统重构,从流程效率升维至组织智能的管理新纪元。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3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thkdf82INn76qmdfDXlsM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