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通过”到“通过”,核心在于精准发现问题、系统性补齐短板。针对2025年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中未能通过新认定及审核的企业,我们华夏泰科梳理出五大共性问题,帮助企业在下一轮申报中找准方向、提升竞争力。
一、行业定位不准,错失关键赛道
有些企业在填写申报材料时,将主营业务归类为“计算机外部辅助设备”等较为宽泛或边缘的类别,未能准确对应国家鼓励的“IT设备制造”“工业基础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导致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评分项上失分严重。
改进建议:应重新审视并调整业务分类,聚焦于国家战略支持的细分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同时,突出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特性,并补充实际应用场景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增强技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表达。
二、创新体系薄弱,研发实力不足
许多企业在此项得分偏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缺乏研发平台:没有建立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的研发机构(如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2.标准话语权缺失:未参与任何国家、行业甚至团体标准的制定;
3.项目经验欠缺:从未承担过省市级以上的科研或产业化项目;
4.人才结构单一:团队中仅有少量高学历人才,缺少高级职称专家或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整体创新能力难以体现。
改进建议:
联合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省级研发平台;
积极参与至少2项行业或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主动申报并承接政府科技项目,积累项目背书;
引进3名以上博士或省部级人才,优化人才梯队,提升团队含金量。
三、财务与运营指标不达标
财务健康度是硬性门槛,部分企业因以下原因被刷:
1.利润增长乏力: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未达基准线,尤其是前两年出现负增长,直接导致该项不得分;
2.管理效率偏低:管理费用率连续三年平均超过7.5%,影响评分;
3.资产负债率超标:虽未明说,但超过70%可能触及红线。
改进建议:确保近两年实现正向盈利增长,合理控制管理成本,将管理费用率压降至7.5%以内;同时关注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财务稳健,满足评审基本要求。
四、市场竞争力证明不充分
尽管产品有市场,但缺乏有力佐证,导致专家认可度低:
1.市占率数据无效:引用市场规模的数据来源不明、逻辑不清,无法支撑“细分市场领先”的说法;
2.技术先进性未被认可:缺少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报告、用户使用反馈、技术鉴定证书等材料,无法体现“补短板”“填空白”的价值;
3.协同创新证据不足:仅提供简单合同和发票,缺乏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的真实记录。
改进建议:
委托权威第三方机构出具市场占有率分析报告;
补充科技成果鉴定、客户推荐函、应用案例等证明材料;
与产业链头部企业或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留存合作协议、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共有所属等完整链条证据;
确保拥有至少2项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I类知识产权(如发明专利)。
五、资质等级不高,材料质量粗糙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一环:
1.资质层级偏低:多数为区级荣誉,唯一一项省级资质(如工程中心)已过期三年未续评,失去加分优势;
2.申报材料敷衍:企业介绍仅两千字,内容杂乱、逻辑松散,未能围绕“专精特新”四大维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组织材料,技术路线、产品优势、产业价值之间缺乏关联。
改进建议:
尽快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高级别资质;
重新申请省级研发平台认定,恢复资质连续性;
按照评审打分逻辑重构申报材料,讲好“技术—产品—市场—价值”的故事链,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证据扎实。
结语:未通过≠不优秀
需要明确的是,“小巨人”认定未通过,并不代表企业实力不够,更多是因为当前发展阶段与评审导向存在错位。本总结旨在帮助企业摆脱“结果焦虑”,转而聚焦于过程优化与能力提升。
只要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在行业定位、创新能力、财务表现、市场验证和材料准备等方面系统改进,完全有机会在下一周期成功晋级。如需个性化诊断与深度辅导,我们也愿提供专业支持,助力企业迈向“小巨人”之路。华夏泰科专业服务团队多对一指导,提供免费咨询,规划专属方案,值得您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