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被打疼:中国反制有效果了,电话打到北京求和,中方态度耐人寻味。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拨通了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电话,试图解决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端。
这通电话带着明显的“求饶”意味,背后却是中国的一次精准反制让荷兰陷入了两难境地。
曾在美国施压下试图打压中国芯片企业的荷兰,为何突然改变姿态?
它究竟害怕了什么?
中国的三句话回应,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芯片制造企业,总部位于荷兰,但其70%的生产能力却集中在中国工厂。
今年上半年,美国向荷兰施压,要求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高管,试图通过打压中国企业巩固其在全球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
荷兰在美国的压力下,试图接管安世半导体,以为这样可以掌控这家重要企业。
然而,它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安世半导体严重依赖中国的生产能力。
面对荷兰的举动,中国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子公司实施芯片出口禁令。
这一禁令直接导致安世半导体陷入技术孤立,无法正常运转。
同时,中国对荷兰的王牌产业——光刻机制造企业阿斯麦采取了稀土供应限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占据全球稀土供应的90%以上,而稀土是光刻机制造的关键原料。
这双重压力让荷兰感受到了前后夹击的窘境,迫使其不得不向中国求助。
在电话中,荷兰经济大臣态度十分客气,强调荷兰高度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希望解决安世问题。
这番低姿态的表态,实际上是荷兰的求饶之举。
它深知,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安世半导体将成为技术上的“孤岛”,其王牌产业光刻机制造也可能面临断供风险,最终拖累整个荷兰经济。
面对荷兰的求助,中国的回应既有格局又有原则。
王文涛部长开门见山,回敬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中国高度重视中荷经贸合作”,这表明中国珍视与荷兰的贸易关系,但同时提醒荷兰,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第二句是“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中国明确指出荷兰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利益,还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破坏。
全球化的产业链是互相依赖的,荷兰试图断供安世芯片的行为最终会波及欧洲车企和相关产业。
第三句话则更加关键,敦促荷兰“从大局出发,秉持契约精神,营造公平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强调国际合作的基本规则,要求荷兰遵守当年安世半导体被中资收购时的协议,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警告荷兰不要继续搞歧视性政策。
荷兰的求助电话不仅是一次外交事件,更是全球产业链博弈的缩影。
中国通过精准反制措施展现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向其他国家释放了一个信号:在当今时代,试图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中荷博弈的结果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也将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