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地媒体热衷于说某地某校出了多少院士而自豪的时候,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数据:有不少对国家、对未来非常重要的冷门领域,却鲜为人关注。
当美国在2025年放出“对华实施所有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的信号,当我国95% 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还攥在外资手里,有一个领域正默默扛着国家战略安全的“大旗”——核能软件。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撑起核电自主化、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的关键领域,目前仅有吴宜灿院士一人在坚守(见下图),整个领域仿佛成了科技战场上独自冲锋的“孤勇者”。
这样一个有突破、有价值、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在院士评选中却始终“存在感太低”。核能软件横跨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评选时分散在不同学部;更严峻的是,“孤勇者”的队伍还在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
我们真的不能让核能领域再当“孤勇者”了。要知道,核能软件不仅关系着核电自主,更牵着国家能源安全的“生命线”,美国对关键软件的出口管制已经亮了“红灯”,如果我们自己的核心领域还只有“一个人在战斗”,怎么应对未来的风险?
院士评选该给这个领域多些 “光和热”,要给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多些支持,要让企业里的一线人才有更多机会。毕竟,国家的战略安全从不是靠“一个人在战斗”,核能领域不该是独自冲锋的“孤勇者”,而该是有更多人同行的“主力军”。只有让这个领域的人才“站出来”、“留下来”,我们才能在科技竞争的战场上,真正守住国家的“安全底线”。(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