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鬼”从何来?一场关于生命终局的古老想象

你有没有想过,“鬼”究竟从何而来?“他”是如何诞生的?鬼的诞生和人类对生命、死亡还有未知世界的漫长探索紧密相连,是从模糊的原始信仰里一步步变得清晰的。

想象一下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里谋取生存,面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生老病死,满脑子都是问号。他们想弄明白这些事儿,可那时候哪懂什么科学知识,根本没法理性地解释这一切。

于是,一个朴素的念头产生了:既然人有意识、有情感、能行动,那么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背后,一定也有某种类似“人”的、有意识的“灵”在驱动!这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相信“灵”普遍存在的想法,就是“鬼”(也就是人死后的灵魂)这个概念能诞生的重要思想土壤。但光有“万物有灵”还不够。最直击心灵的,是面对死亡的时候,看到至亲离世,特别是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彻底消失,那种“存在”化为“虚无”的巨大恐惧,让人没法不多想。

这时,进化送给我们一个奇妙的“礼物”:做梦。 梦中,逝去的亲人音容宛在,有时还会出现难以言喻的神秘体验。这些“超自然”的经历,就像黑夜里的微光,引导人们相信:死亡,也许不是终点! 人的“灵”,或许能挣脱肉体,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这种想象中的“活着”的“灵”,就是后世定义的“鬼”。

这种“灵魂不灭”的信念,早在上万年前便存在了。

数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他们的遗骸被精心安排成头东脚西(和日出日落方向一致),身边撒满象征生命的红色碎石片,还有石制工具相伴。

中东地区的早期现代人墓葬中,代表血液与生命的赭石与逝者长眠。

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逝者身上覆盖着赤铁矿粉粒,身旁是石器、穿孔贝壳、兽牙饰品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墓葬遗址都证明,人们相信“灵魂不灭”,逝者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人们怀着敬畏和不舍,把逝者生前常用的衣物、工具、餐具,甚至装饰品都随葬,好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继续用。

这时候,“鬼”的概念其实已经深入人心了,只是“鬼”这个名字还没正式出现,或者出现了我们也还没找到证据。

直到大约三千多年前,随着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鬼”这个字才被明确地写了出来。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字形本身就藏着古人的理解。

看看“鬼”字的原始模样,它大致分上下两部分:“田”在上,“人”在下。学者们对此有几种解读:

1.入土为安说:人死后埋进田地里,就是“鬼”。

2.枯骨显形说:上半部象征人死后变成枯骨头颅,放在“人”形上面,代表逝者的灵魂。

3.巫仪扮演说:“鬼”描绘的是祭祀仪式中,巫师戴着恐怖面具扮演幽灵或魔怪的形象。尤其是图里最后那两个字。

有趣的是,在甲骨文盛行的商代晚期,“鬼”和“神”没有明确区分,存在鬼神一体或鬼神混用的现象。在商朝的信仰体系中,祖先亡灵(鬼)与自然神灵(如河神、山神)均被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统称为“神”或“鬼”,共同接受祭祀(如甲骨卜辞中的“宾于帝”)。其中,祖先崇拜占主导地位,商王通过频繁的占卜和祭祀(人牲、牲祭)沟通祖先之灵,祈求庇佑。此时“鬼”(祖先)实为最高层级的“神”。

周朝取代商朝后,确立了“天命观”,强调“敬天保民”。将“天”(或“上帝”)塑造为至高道德神,自然神(日月山川)和道德化的祖先神(如文王)被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建立了“祀典”,把祭祀对象清清楚楚分成了三大类:1.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等;2.地祇,社稷、五岳、河海等;3.人鬼,就是祖先。自此,鬼神概念开始分化。

此时,祖先之灵(鬼)仍是核心,目的是祈求祖先的庇佑和赐福,带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色彩。人们害怕因怠慢祭祀而招致祖先不满(可能带来疾病、灾祸等),但这更多是源于对祖先权威的敬畏和依赖,并非后世那种对孤魂野鬼、厉鬼的纯粹恐惧。此时的“鬼”作祟,更像是祖先对不孝子孙的惩罚。不过这还是为后世“鬼”的负面形象埋下伏笔。

春秋战国时期,“鬼”有了清晰的定义,《礼记·祭法》直指核心:“人死曰鬼。”《礼记·祭义》进一步阐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列子·天瑞》记载:“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韩诗外传》点破本质:“死者为鬼,鬼者,归也。” (归去、归宿之意);《论衡·论死》呼应:“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总的来说, “鬼”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祖先,而是包含了所有死者的亡灵,即人死后就会成为鬼。

这个时期战乱频繁,非正常死亡(战死、饿死、冤死)大量增加。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得不到祭祀的、非正常死亡的亡灵。出现了“厉”的概念,特指那些因无后、冤死或死于非命而无人祭祀的鬼魂。这些“厉鬼”被认为怨气深重,会主动作祟害人,带来疾病、灾祸甚至死亡。这是“鬼”具有强烈负面和恐怖色彩的关键一步。

到秦汉时,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论盛行,为鬼神提供了更系统的宇宙论解释框架,对鬼神世界的描绘也更加具体和系统化。“神”逐渐走向代表宇宙秩序、生命力量、道德权威和赐福能力的正面象征,并趋向体系化、官僚化;而“鬼”则主要固着于人死后的灵魂,并逐渐成为需要防范、驱逐或超度的对象,其负面、恐怖、作祟的方面被大大强化。

到这儿,我们熟悉的“鬼”就正式诞生了。它从对自然之灵的敬畏中萌芽,在对生命不朽的渴望里生长,最终凝结成对死亡归宿的深沉哲思。它汇聚了恐惧、思念、对未知的想象,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成为后世数千年鬼文化最古老、最坚实的基石,深深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之中。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tQV-JoSPmom1TF-wfgXa_O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