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从不自己养娃,还是鸠占鹊巢的元凶,这种鸟竟是吉祥鸟?

在自然界中,生存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竞赛。当大多数鸟类用树枝筑巢、用体温孵化后代时,有种鸟却以一种近乎“狡诈”的方式,将生存的智慧演绎到了极致。成语“鸠占鹊巢”所描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存策略——巢寄生。这场跨越数百万年的生存博弈,不仅展现了这种鸟类的生存智慧,也揭示了宿主鸟类的顽强抗争与协同演化。

杜鹃雏鸟

图片来源:新浪网

古人最爱“明星”鸟

“鸠占鹊巢”中的“鸠”并不是斑鸠,而是大名鼎鼎的杜鹃!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布谷鸟。你一定记得“子规声里雨如烟”“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杜鹃的赞美,在古代,杜鹃被称为“吉祥鸟”,并被赋予高洁、尊贵、勤劳的品质,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杜鹃恰恰是鸟类中“最卑鄙”的一类鸟!

大杜鹃

图片来源:pixels

杜鹃的“狸猫换太子”

杜鹃不像其他鸟,勤勤恳恳地筑巢育雏,而是把卵直接产在其他鸟的鸟巢中,随后弃之不顾,当甩手掌柜。它们会专挑苇莺、北红尾鸲、棕头鸦雀等卵和育雏习性都相似的鸟下手:趁对方离开巢穴觅食,便偷偷产下一枚与巢中鸟蛋极为相似的蛋,为了做到天衣无缝,还把巢中的鸟蛋拿走一颗,保证数量不出错。这样便能瞒天过海,让对方帮自己孵化喂养,堪称自然界的“空手套白狼”。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杜鹃的卵通常比宿主卵早孵化,小杜鹃雏鸟破壳后,会本能地将宿主的卵或雏鸟推出巢外,残忍地干掉这些“原住民”,独占养父母的关爱。更令人惊叹的是,杜鹃雏鸟会急促地模仿宿主幼鸟的鸣叫声,让养父母误认为有不止一只的雏鸟,以此骗取更多食物。

杜鹃雏鸟正将宿主鸟蛋推出巢

图片来源:YouTube

当小杜鹃已经可以离巢活动,却依然长着“血盆大口”嗷嗷待哺,催促养父母抓虫子,甚至会过激地攻击可怜的养父母。有的养父母便会在这时驱赶小杜鹃,觉得这只体型巨大的鸟不再值得喂食,育雏的本能也不再被激活。原因究竟是认出了这个“小恶魔”并非亲生,还是督促自己孩子独立生存?我们不得而知。

杜鹃正在催促宿主鸟为其觅食

图片来源:pixabay

宿主鸟是“眼瞎”还是“有苦说不出”?

随着小杜鹃长得越来越大,甚至体型超过了养父母,鸟巢都容不下它庞大的身躯。但养父母仿佛被施了魔咒,依然坚信这就是自己的孩子,说不定还在感叹自己的孩子长得真大。

苇莺正在喂食杜鹃雏鸟

图片来源:Wikipedia

你可能会觉得它们很傻,却不知道它们也有无法诉说的苦衷:杜鹃中会分化出许多“宗门”,每一个“宗门”都会有“专精”的几种寄生对象,这些杜鹃将卵的大小和颜色、花纹都模仿得和这些宿主蛋几乎无二,并保证数量一致,这就使发现“赝品”变得十分困难。

而小杜鹃出生后,及时地清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初为鸟母”的宿主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该长什么样,因此便欣然接受了这个看起来颇为怪异的孩子。科学研究表明,宿主鸟还可能是因为育儿本能驱使:既然窝里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哪有不养的道理?这种想法看似荒诞,但或许这就是刻在鸟儿DNA里的先天性行为。

对于杜鹃来说,这种策略十分“高效”:无需承担筑巢、孵卵、育雏的工作,便可以继续优哉游哉地继续觅食生娃,偶尔去看看寄生过的鸟巢,监督一下“苦命保姆”的工作。因此,大杜鹃一个繁殖季可产高达20余枚卵,且将卵分散到不同宿主巢中,每巢仅一枚,以降低被宿主识破的风险。

宿主的反击: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识别

不用担心,面对杜鹃的“强盗行为”,宿主鸟类并未坐以待毙。经过漫长的协同演化,它们也发展出了一套精密的反巢寄生策略

图片来源:自制

巢防御:许多宿主鸟类会选择隐蔽的巢址,如芦苇丛、树洞或悬崖缝隙,甚至利用伪装(如用蜘蛛网覆盖巢口)来避免被杜鹃“盯上”。如果不幸被杜鹃盯上,便拼尽全力驱赶攻击杜鹃,避免其寄生行为。

知更鸟正在驱逐杜鹃

图片来源:环球网Alan McFadyen

卵识别:部分宿主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练就“火眼金睛”,通过卵的大小、颜色、斑纹等特征识别“入侵者”。例如,东方大苇莺会拒绝孵化与自身卵差异较大的杜鹃卵,甚至直接弃巢重建。

育雏防御战:即使杜鹃雏鸟成功孵化,一些宿主也会通过识别并减少对杜鹃雏鸟的喂食频率,或攻击异常雏鸟来限制其生存。例如,灰喜鹊会啄击体型过大的杜鹃雏鸟,迫使其离巢。

由此看来,宿主鸟们为了防杜鹃这个臭名昭著的寄生诈骗犯,也算是煞费苦心,用尽浑身解数了。

永无止境的对决

然而,这场对抗并没有以寄主鸟的胜利告终,杜鹃与宿主之间的对抗,本质上是一场基因层面的“军备竞赛”。你识别能力变强了,那我的卵就模仿得更像!

杜鹃的卵在形态上高度模拟宿主卵,甚至能根据宿主种类调整卵的颜色和斑纹(如产蓝色卵的杜鹃寄生蓝胸鹑,产白色卵的杜鹃寄生白鹡鸰)来以假乱真。这种适应性进化源于自然选择:卵相似度越高的杜鹃,寄生成功率越高,其基因越易传递。

杜鹃(上)和宿主(左:大苇莺;右:东方大苇莺)的卵。

图片来源:Csaba Moskát, et al. / Chinese Birds(2012)

宿主和杜鹃都在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中获得更精细的识别和寄生能力。正是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环,推动了双方行为与生理特征的持续优化。

杜鹃的“先天恶行”之谜

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杜鹃雏鸟从未见过亲生父母,如何天生掌握推卵、伪装鸣叫等复杂行为?

图片来源:《甄嬛传》

科学家发现,这些行为由基因编码,通过自然选择固化在杜鹃的DNA中。例如,杜鹃雏鸟的推卵动作源于特定的肌肉发育模式,而鸣叫模仿能力则与脑部神经回路的结构有关。这种“先天恶行”实则是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下的结果:无法有效寄生的杜鹃个体,其基因早已被淘汰。因此,杜鹃的行为并非道德层面的“恶”,而是数百万年演化塑造的生存本能。

别用人类道德批判动物

杜鹃的“鸠占鹊巢”行为,常被人类赋予道德批判的色彩,认为杜鹃是天生坏种,而寄主则是可怜的受害者。但从生态学角度看,这不过是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生存策略罢了。宿主与杜鹃的博弈,展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与创造力,也揭示了协同演化的力量——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永恒的生存竞争。

湿地苇莺(A. palustris)正与大杜鹃打斗。

图片来源:Kerstin Hinze / naturepl.com

杜鹃和宿主的博弈仍在继续。随着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杜鹃与宿主的分布范围仍可能发生变化,新的寄生与反寄生策略也将不断涌现。而人类作为观察者,更应以科学而非道德的眼光,去理解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存史诗。毕竟,在自然的尺度上,每一个物种都是平等的生存者。

一起来找茬:

你能看出哪一个是杜鹃的蛋吗?

被大杜鹃巢寄生的东方大苇莺(左)和震旦鸦雀(右)的巢。

图片来源:Canchao YANG,et al. / Zoological Research(2014)

作者:肖云格

审核专家: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

本文在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刊发,经授权发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4cyoSefvdivAZ8eYmaqOw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