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从“挤牙膏”到烤鸡翅、牛排,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餐,进入鲜食时代

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航天员终于在中国空间站吃上了现烤的鸡翅和牛排,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神舟五号时,杨利伟挤牙膏一样吃着即食食品的那一幕。22年过去了,中国航天员在自己家的空间站,进入了鲜食时代。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进入空间站时带上了我国首台太空专用烤箱,其在太空可以实现不翻面的情况下,全自动完成烧烤作业。

我们微重力下没有自然对流,热量不能像地球上靠空气翻动那样均匀传递,太空烤箱要靠靠近食物的电热元件、导热托盘和精细温控来弥补。

该烤箱采用利用热风循环技术解决失重环境下热量无法自然对流的问题,确保食物均匀受热。

为了确保安全,太空专用烤箱配备了密闭托盘、强制换气与高效过滤系统,防止油烟、碎屑污染舱内设备,材料兼顾高温耐受性与低火灾风险。180℃烘烤28分钟即可完成,无需人工翻面。

看着航天员们吃着新鲜出炉的鸡翅和牛排,不得不感慨:为了吃上新鲜的食物,我们的航天人也是在追求极致。

其实这背后也是我国航天食品的巨变,现在的空间站食品种类已经从120种增至190余种,新增烤串、烤牛排、红汤糍粑等,首次实现10天飞行食谱不重复。空间上也实现生鲜水果自由(如苹果、青提),彻底告别早期任务中“舍不得吃苹果”的局限。

太空烤箱之前,神舟十三号时我们的空间站就拥有了太空微波炉,让我们的空间站拥有了世界上首台航天微波炉:可在7分钟内快速烹饪不同分量的食品,且食品的温度达到85℃左右。这样一来,航天员就可以在空间站加热120多种菜品,满足日常饮食需求。

同时,“太空菜园”也已经上线,只不过以科研为主,兼顾尝鲜。航天员们在太空吃上了生菜和番茄,“太空菜园”的扩大之后,就有更多机会品尝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此前太空种稻、太空养鱼其实也已经试验成功,这次神舟二十一号还带上去了4只小鼠,也为以后太空养殖业奠定基础。

其实,北航的“月宫一号”早在2018年前就实现了“月宫365”试验的圆满成功,也就是在模拟的封闭舱内实现自给自足的食物供应闭环。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8名乘员在“月宫一号”里按照设置排班,生活了370天,依靠在舱内种植和养殖活动,探索了人类在地球外的长期生存问题,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就是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自治生存的关键技术。

然后诸如此类的尝试还有很多,98%闭合度的“月宫一号”营造迷你地球生态圈只是其中之一,空间站生命保障系统其实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在太空实现长期高度自治的生存一直是我们航天人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探索宇宙,还是移居月球基地,亦或是向更远的星球去探索,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的食物,才是最基本的保障。

现如今我们的空间站上实现了“太空烧烤”,也标志着空间站从“科研基地”向宜居环境转型,为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的生命保障技术提供验证。下一步或可以计划结合冷链技术与太空种植(如生菜、番茄),实现“自产自烤”生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pZOQrlBQr2692KLK3bxWh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