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何地球可以亮如白昼,而太空却始终漆黑一片?

你是否也曾疑惑:同样是被太阳照射,为何地球能拥有光亮,而广袤的太空却漆黑一片?空间站传回的真实星空影像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

不少人会说,地球的光亮是因为太阳照射,转一圈就有了白天黑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让地球 “亮起来” 的关键,是地球表面有一层独一无二的大气层。​

大气层中漂浮着无数尘埃、微小颗粒、气体分子与水滴,它们就像亿万个微型镜子,能将太阳光反射、散射到各个方向。当太阳光撞上这些小颗粒,会 “散开” 成不同颜色的光 —— 这便是我们能看到蓝天的原因,也是日出日落时漫天霞光的由来。正是这层 “光的反射层”,让阳光遍布地球表面,造就了白昼的明亮。​

可一旦失去大气层,情况就会彻底反转。就像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包裹,即便太阳将其表面晒得滚烫,天空也永远漆黑如墨,哪怕在月球的 “白天”,抬头也能看到满天繁星。太空的原理与此相似,尽管存在少量气体,但缺乏能有效反射光的大气分子,近乎真空的环境无法散射阳光,即便太阳再耀眼,太空也只能是一片漆黑的虚空。如果地球失去大气层,我们的家园也会变得和太空、月球一样暗淡。​

解决了地球与太空的光亮差异,新的疑问又会浮现:宇宙中发光的恒星不止太阳一颗,为何其他恒星不能把夜晚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这个问题,早在几百年前就困扰着天文学家。​

16 世纪,天文学家托马斯・迪格斯提出 “宇宙无限、恒星无数” 的观点,却无法解释 “为何无数恒星照不亮夜空”;19 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威廉・奥伯斯认为是 “尘埃幕布” 遮挡了星光,可后来人们发现,恒星释放的能量会将尘埃加热至发光,若真有尘埃幕布,夜空仍该明亮。这些理论的局限,源于当时对宇宙的认知不足 —— 他们都默认宇宙是 “无限且永恒” 的,而现代天文学早已推翻了这一结论。​

如今我们知道,宇宙并非无限,它有明确的边界,年龄也只有 138 亿年(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对人类而言,138 亿年无比漫长,但在宇宙尺度上,它只是 “刚成年”。那些最远的恒星,它们的光还没来得及穿越广袤的宇宙抵达地球;即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我们捕捉到的也只是 100 亿年前出发的光 —— 换句话说,我们抬头看到的星空,其实是 “过去的星星”。​

恒星照不亮夜空,本质是因为它们既 “老” 又 “远”:宇宙年龄有限,远星的光尚未抵达;同时,恒星的距离远超我们想象。以太阳系最近的邻居 “比邻星” 为例,它距离地球约 4 光年(相当于 25 万亿英里),而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仅 9300 万英里,二者相差数百倍。更关键的是,比邻星体积仅为太阳的 1/7,亮度更是只有太阳的千分之几,不用望远镜根本无法用肉眼看见。​

即便有些恒星比太阳更亮,可它们的距离往往以 “光年” 为单位,光的强度会随距离衰减。这就像用一堆微弱的小卤素灯,去和近处的大 LED 灯对比 —— 远星的光虽存在,却弱到几乎可以忽略。​

除了恒星的 “远与弱”,太空里还有另一层 “阻碍”—— 气体云。奥伯斯当年认为是 “尘埃挡光”,其实更准确的是 “气体挡光”。太空中并非完全真空,存在大量漂浮的气体,这些气体会聚集形成云团,像帘子一样遮挡银河系的光,因此我们用肉眼难以看到银河全貌,必须借助专业设备才能观测。​

更宏观的影响则来自 “宇宙膨胀”。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138 亿年前的爆炸后,宇宙一直在向外膨胀,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发光天体在膨胀过程中会 “远离” 地球,它们的光会被 “拉散”(即红移现象),导致光的强度降低,这也让太空显得更加黑暗。​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大部分物质是 “看不见的”(如暗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引力影响着天体的运动,却无法发光,进一步加剧了太空的黑暗。不过,借助能捕捉 “不可见光”(如无线电波、微波)的望远镜,我们能看到黑暗背后的美景 —— 那些看似漆黑的星云,会发出红、蓝、紫、黄等多种颜色,具体颜色由星云内的气体成分决定。​

从大气层造就地球的光亮,到宇宙年龄与距离解释星空的黑暗,我们对 “光与黑暗” 的认知,始终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而深化。或许未来,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我们能通过研究恒星间的黑暗区域,看到恒星诞生前的宇宙景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rT-gsEScKhlOHnZPz01AQ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