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与三星SDI就超148亿元储能电池供应订单的洽谈细节曝光,这家新能源巨头供应链调整的序幕再次拉开。从牵手三星电子锁定芯片供应,到与LG新能源深化电池合作,特斯拉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去中国化”的关键布局。
但剥开表象可见,这并非简单的地域切割,而是企业在关税压力、市场竞争与全球产业格局变动下,一场关于成本、风险与效率的精密博弈。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始终绕不开美国关税政策的现实推力。今年4月,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直言,美国关税对公司能源业务造成“过度影响”,而储能业务恰是特斯拉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第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飙升44%至34.2亿美元,创下连续13个季度的增长纪录。
此前,特斯拉储能电池100%依赖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单一供应链在关税成本叠加政策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俨然成为利润增长的“潜在风险点”。选择三星SDI等非中供应商,本质是通过分散采购,对冲贸易壁垒带来的成本压力,为储能业务的持续扩张铺路。
从产业逻辑看,特斯拉的布局更像是对全球核心零部件资源的“重新整合”。三星SDI在储能电池领域的技术积淀与产能储备,与特斯拉的规模化需求高度契合;三星电子的芯片供应、LG新能源的电池合作,则进一步完善了特斯拉在关键部件领域的“风险防火墙”。
这种调整绝非否定中国供应链的价值——要知道,宁德时代不仅长期为特斯拉上海工厂供能,双方此前还曾推进美国内华达州的合作计划,只是因多重因素未能如期落地。特斯拉的选择,是全球化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常规操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能在产业波动中保持主动。
更需厘清的是,“去中国化”的说法实为误读,特斯拉真正践行的是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中国仍是特斯拉无法替代的核心阵地:上海工厂是其全球重要的生产枢纽,中国市场更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业务的关键增长极;宁德时代在电池能量密度、成本控制上的优势,短期内尚无企业能完全匹敌。
这种战略平衡背后,是跨国车企的共同困境:既想依托中国产业链的成熟配套降低成本,又需迎合本土政策要求规避风险。正如福特汽车曾计划与宁德时代在密歇根州共建电池厂,虽进展缓慢,却与特斯拉的布局逻辑如出一辙——在全球与本土之间寻找最优解。
对中国供应链企业而言,特斯拉的调整既是挑战,更是突破的契机。长期依赖单一客户的“路径依赖”逐渐显露出短板,倒逼企业加速“走出去”:宁德时代加码海外工厂布局,多家零部件企业主动拓展东南亚、欧洲市场,通过全球化布局降低客户集中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国供应链的核心优势从未消失——完整的产业配套、高效的产能响应、持续迭代的技术能力,仍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硬支撑”。只要保持创新节奏,中国企业依然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权,毕竟新能源产业的终极竞争,终究是技术实力与运营效率的较量,而非单纯的地域选择。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本质上是全球产业分工与政策环境共振下的必然结果。这场战略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理性权衡。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深度竞争阶段,供应链格局或许会迎来更多变数,但中国产业链在全球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因短期调整而动摇。
而特斯拉能否通过多元化布局实现成本与风险的平衡,中国供应商又将如何在挑战中开辟新赛道,这场全球化博弈的后续走向,仍将牵动整个新能源产业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