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或者称楼宇自控系统(BAS),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统一管理建筑或建筑群内的机电设备,使其综合协调、科学的运行,从而提升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经济性、达到节省管理工作量和运行费用的目的。
但因其自身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楼宇自控系统(BAS)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用户需求,客户迫切需要更为系统化、整体性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并向数字化、智慧化加速转型。
在“智慧互联”与“双碳战略”同时成为未来使命的当下,建筑机电设备管理领域仍存在诸多现实痛点:仍过度依靠人工运检、智控不足;专业运维人员匮乏,人员流动性大,经验难以留存;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难以实现节能降耗和设备保值增值的效用。传统楼宇自控系统也越来越凸显出各种应用难题。
设计、建设、运维三方割裂
设计方往往有良好的设计初衷,但粗犷的设计过程往往导致设计思路沦为”纸上谈兵”;而施工方习惯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设计图纸,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设计要求;运维方技术能力有限,仓促验收接管,结果只能对系统部分简单使用。
运维人员专业能力弱,流动性大,制约了系统功能使用
“重建设,轻运维”是目前行业的普遍风气,运维从业人员流动大,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居多,对机电有了解但不熟悉自控的人员居多,传统楼宇自控系统人机界面不友好,配置复杂,导致用户对专业复杂的BAS系统望而生畏。
“管杀不管埋”,系统建成即瘫痪高达90%
根据第三方统计,目前建设投用的楼宇自控系统(BAS),在两年内系统完全瘫痪的比例高达90%以上,甚至建设方交付给用户时系统就没有正常开通,业主的巨额投资变为废铜烂铁,更遑论系统的节能高效运行。
系统造价高昂,改造项目实施尤为困难
楼宇自控系统(BAS)是对建筑机电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客户对系统的稳定可靠要求很高。由于技术门槛和惯性思维,长期以来,国内楼宇自控系统市场基本被几家外资品牌占据,设备溢价严重,技术更新缓慢。而传统楼宇自控系统基于总线通讯的系统架构,系统部署难度大,实施周期长。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更为困难。
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来临,基于物联网架构打造新一代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为建筑耗能设备的监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协助楼宇在应用中逐渐智慧化与自动化,以大数据做支撑,由原来分散在建筑里无序的单一设备,到有序的高效综合管理系统,再发展综合运维平台,而从实现建筑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变。这种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笔者认为,新一代楼宇自控系统(BAS)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基于物联网架构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技术架构,避免了以有线通讯为基础的传统系统造价高昂和部署复杂的缺陷。除了显著的经济性优势之外,物联网无线连接的使用特性还为系统架构注入了巨大的灵活性,增强对系统的精细控制。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
所有数据统一上传存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与前提。利用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和分析,将大大提升系统进化速度,设施自寻优运行、故障预测诊断、工单智能分派得以真正实现。
边缘计算的重要性
建筑机电设施管理和控制要求低时延、高可靠,需要安装在现场的边缘控制器具备高度实时的智能判断及分析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边缘计算敏捷性和云端大数据计算全局性结合的优势 。同时也可以降低云端的压力,减少了传输的成本。逻辑运算和反向指令完全依赖于云端的方案不会被用户接受。
向Saas模式转身
采用物联网架构和云计算模式的新一代楼宇自控系统,将大幅度降低用户的硬件采购与维护成本,用户更关注系统带来的直观服务和功能体验,SaaS (System as a Service)采用按需订阅的付费模式,让用户不再关心系统建设,使用系统就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将逐渐成为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