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IRON。”一声简洁的自我介绍后,身着灰色制服的小鹏机器人稳步走上舞台。没有踉跄的脚步,没有机械的顿挫,它以接近人类的自然姿态完成了一段猫步展示。
这是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的一幕,这款名为IRON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
在舞台之下,数十家媒体记者已经在小鹏新总部的展厅体验了IRON的专属讲解服务,与这个触感接近人类的机器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01 机器人“涌现”
以“涌现”为主题的第七届小鹏科技日,选择将物理AI领域的进展作为核心展示。仿生骨骼与肌肉系统的设计,让IRON的皮肤触感接近人类,动作流畅度显著提升。
与传统机器人僵硬的运动方式不同,IRON在展示中能够高度还原人体姿态,完成对平衡能力要求极高的猫步行走。
这背后是小鹏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体系在提供支持。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介绍,该体系融合了VLT(视觉-语言-任务)、VLA(视觉-语言-动作)和VLM(视觉-语言-模型)三大核心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实现对环境的实时感知、理解与反馈。
值得关注的是,IRON率先搭载了全固态电池,这一技术选择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为其在复杂场景下的持续工作提供了可能。
从行走、对话到多场景应用,IRON展现出的能力已远超上一代机器人产品。
02 三步落地
小鹏为机器人规划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从工业场景到自有门店,再到全面开放,IRON的落地将遵循三步走战略。
首批应用场景锁定在工业领域。科技日上,小鹏宣布将与宝钢开展机器人合作,IRON不久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环节中磨练能力。
工业环境中的巡检任务通常涉及高温、高噪声等不适人工作业的条件,这为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小鹏决定开放IRON的SDK,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同构建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这一举措类似于智能手机领域的应用商店开发模式,旨在加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创新。
按照规划,小鹏机器人将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首批产品将率先在小鹏汽车门店投入使用,随后逐步面向商业用户开放,推动智能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
03 机器人未来时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在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不仅是小鹏,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Atlas等产品也在近期展现出显著进步。
业内专家指出,2025-2028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期。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和成本下降,机器人有望在多个领域替代重复性高、危险性大或精度要求高的工作任务。
工业制造将是机器人最先落地的领域之一。在宝钢这样的钢铁企业,IRON可以承担设备巡检、数据记录、安全监控等任务,减少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作业风险。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升级,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至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领域,深度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小鹏等企业的入局,正在加速这一未来的到来。
何小鹏没有透露IRON的具体定价,但他表示随着规模化生产,机器人的成本将快速下降。他预测,在2027年前后,人形机器人将在特定领域实现成本效益超越人力。
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一场人机协作的新纪元正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