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点赞”以及“转发”,以支持继续创作,谢谢大家!】
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咱们唠点实在的,就说说腾讯那个碳寻计划2.0。你别看名字高大上,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怎么让低碳技术从PPT落到地里,还能长出庄稼来。
先插个题外话,昨天有个做光伏的朋友跟我吐槽,说技术专利攒了一抽屉,就是找不到钱做中试。这不,腾讯这计划专门针对这种"死亡谷"阶段——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中间那段最要命的路。他们搞的分阶段资助模式挺有意思,比如你有个碳捕集的新材料,小试阶段可能给几百万,中试可能冲到千万级。关键是,他们不白给钱,而是用"投资+赋能"组合拳。
说到具体操作,我给你们划重点啊。第一,申请材料千万别堆砌技术术语。你得学会用腾讯能听懂的话,讲清楚三件事:技术减排潜力多大?成本比现有方案低多少?能不能快速规模化?比如你搞储能,直接算个"每度电存储成本下降两毛钱",比扯一堆分子式好使。
突然想到个细节!他们评审团里混着不少产业方的人,所以别光吹技术多牛,得多说说上下游怎么对接。比如你做低碳水泥,最好提前找好水泥厂出个合作意向书,这玩意儿在评审时能加不少分。
再说个反常识的——他们特别看重"失败预案"。没错,就是让你主动说项目可能在哪栽跟头。比如你搞藻类固碳,就得写明"如果藻类死亡率超过15%时的备用方案"。这招反而显得你靠谱,因为真正搞过实业的人都明白,一帆风顺的技术基本不存在。
对了,最近有个案例值得扒一扒。有家小企业用AI优化锅炉燃烧,拿了两轮资助。人家秘诀是什么?每次汇报都带实时数据大屏去,燃烧效率节煤量直接动态演示。腾讯那帮人见多了PPT画饼,对这种眼见为实的东西特别感冒。
最后唠叨句,别看亿元规模吓人,其实钱是分十几二十个项目撒出去的。所以别纠结金额大小,关键要卡准他们每个季度的重点扶持方向。第二季度明显偏向碳核算和循环经济,下次开放申请估计要押储能和氢能——这都是内部朋友喝酒时漏的风声。
总之啊,这种大厂计划就像追姑娘,不能硬塞技术简历,得琢磨人家真要什么。有时候你把商业模式画清楚,比多写十页技术参数管用多了。好了,手机敲字手都酸了,觉得有用的老铁们自个儿把握机会去!
【感谢大家的喜欢,创作不易,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