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正站在又一个关键转折点上。
价格竞争尚未结束,产业链仍在去库存、降成本的循环中艰难前行。但每一轮周期的终点,从来不是靠价格比拼,而是靠技术突破。
捷泰科技在滁州实现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产业化下线,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一家企业的阶段成果,而是预示着光伏技术路线的又一次实质性跨越——实验室效率,正在变成可复制的产业能力。
叠层技术之于硅基电池,是一次结构性的跃迁。它不只是提升几个百分点的效率,而是改变了能量转换的方式和生产逻辑。更高的转换效率,意味着度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也意味着在高温、弱光等复杂场景下的发电表现更稳、更优。这种代际变化,一旦在工艺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取得突破,将重塑从电池到设备、从材料到镀膜的整条产业链格局,新的技术标准与竞争门槛也将随之确立。
这类技术突破的出现,为行业的“反内卷”提供了真正的出口。只有当新一代技术形成效率与可靠性的双重优势,旧产能的出清才有了自然的边界。也只有当企业在低谷期仍能保持研发投入、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验证闭环,整个行业才会重新进入健康的技术驱动周期。
在光伏的历史上,技术创新总是以极少数人的坚持为开端。今天的叠层产业化,或许正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它提醒我们,光伏的未来不在价格战中,而在创新者手中。
11月5日,捷泰科技在滁州基地成功实现首片产业化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下线。
这标志着捷泰在叠层电池产业化验证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具备了产业化面积稳定出片与小批量出货能力,为下一代高效电池的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化面积下线,验证工程化可行性
本次下线的叠层电池片尺寸为210×105mm,由捷泰科技钙钛矿团队自主开发、独立调试完成全流程工艺打通。
项目围绕“TOPCon底座+钙钛矿上层结构”的兼容性与工艺稳定性开展研发,重点攻克了以下关键技术:
•底电池结构设计优化:提升叠层结构匹配度与界面稳定性;
•高效多层介质钝化膜沉积技术:显著降低复合损失;
•亚微米级绒面开发技术:增强光学吸收与制程一致性;
•纳米级修饰层控制技术:改善载流子输运效率;
•钙钛矿宽/窄带隙组分调控技术:确保能级匹配与长期稳定性。
这意味着捷泰科技已完成从实验室方案到产业化验证的跨越,具备独立开展叠层工艺研发与小规模生产的能力。
厚积研发实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硬核竞争力
捷泰科技始终坚持以研发驱动企业成长。依托钧达股份强大的科研体系,公司建立了覆盖材料研究、工艺开发、设备集成与量产验证的完整创新平台。
捷泰研发团队汇聚行业资深专家与年轻技术骨干,形成“研发一代、验证一代、量产一代”的高效研发机制,确保新技术能够快速导入并稳定落地。
在研发体系建设上,公司重点布局电池结构设计、光学与界面工程、钝化与镀膜技术、可靠性与失效分析等方向,全面提升技术创新的系统性与可复制性。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工程化能力,捷泰科技已在TOPCon及钙钛矿叠层等前沿技术方向建立起领先优势,不断将创新成果转化为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产品竞争力。
稳健推进,迈向叠层产业化新阶段
叠层电池被认为是突破单晶效率极限的关键方向,其工程化进展正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捷泰科技此次实现产业化面积下线,标志着公司在工艺兼容性、可制造性与稳定性控制方面已取得实质性成果,进一步验证了叠层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潜力。
未来,捷泰科技将继续聚焦长期稳定性与一致性的研究,深化叠层工艺优化与大面积验证,加速推动高效电池产业化落地,为全球光伏行业提供更高发电效率、更高可靠性的电池产品。
从领先技术到量产验证,从自研体系到全球布局,捷泰科技正以稳健的创新节奏,推动高效电池进入叠层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