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开式多级泵(水平剖分式多级泵)的流量控制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工艺要求、设备配置和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选择。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流量控制方法,并附有各自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1、出口阀门调节
这是常见、简单、也是初始投资低的方法。
原理:通过调节泵出口管路上的阀门(如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的开度,来改变管路的阻力特性(即改变管路特性曲线)。阀门关小,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变陡,工作点向高扬程、小流量方向移动。
优点:
设备简单,投资成本低。
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适用于大多数常规工况。
缺点:
能耗高,不经济。关小阀门增加的阻力由阀门消耗,转化为热能损失掉了,泵本身仍然需要提供更高的扬程来克服这个阻力,导致效率下降。
在阀门节流较大时,容易引起汽蚀和振动。
适用场景:对调节精度要求不高、非长期处于低流量工况、且对能耗不敏感的应用。
2、变速调节(变频控制)
这是目前公认的节能、先进的流量调节方式。
原理:通过变频器改变供给泵电机的电源频率,从而无级地调节电机的转速。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泵的流量、扬程和轴功率分别与转速的1次方、2次方和3次方成正比。降低转速,泵的性能曲线会整体向下平移,从而在较低的扬程和流量下找到新的工作点。
优点:
节能效果极其显著。由于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转速小幅下降即可带来轴功率的大幅降低。
调节范围宽,控制精度高。
实现软启动/软停车,减少对电网和泵的冲击。
避免阀门节流带来的额外能量损失和汽蚀风险。
缺点:
初始投资高(变频器、控制系统成本)。
系统相对复杂,对维护人员技术要求高。
在极低转速下,泵的效率也会有所下降。
适用场景:流量变化范围大、需要频繁调节、长期在部分负荷下运行且对节能有高要求的场合。
3、切削叶轮
这是一种永久性地改变泵性能的机械方法。
原理:根据切割定律,将泵的多级叶轮的外径同时车削减小。叶轮直径减小后,泵的流量、扬程和轴功率也会相应降低。这是一种“一次性”的、不可逆的调节。
优点:
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主要是加工费)。
节能效果明显(与关小阀门相比),因为它是从根本上降低了泵的性能。
缺点:
调节不灵活,一旦切削就无法恢复。
调节范围有限,切削量过大(通常不超过原直径的10%-15%)会严重降低泵效率并可能引起汽蚀。
只能实现一种固定的、更低的工作点,无法应对变化的工况。
适用场景:泵的选型偏大,且未来的运行工况非常稳定,流量和扬程需求长期固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4、旁路调节
这是一种“泄放”式的调节方法。
原理:在泵的出口安装一条旁通管路回到吸水池或进口管路,通过调节旁路上的阀门开度,将多余的部分流量引回进口,从而减少主管路的实际输出流量。
优点:
操作简单。
可以用于防止泵在极小流量下运行而过热。
缺点:
能量浪费巨大。泵仍然在额定工况点附近运行,所做的功大部分被旁路循环消耗掉,效率极低。
可能引起进口液体温度升高,增加汽蚀风险。
适用场景:通常只作为一种临时性或保护性的措施(例如,防止泵在启动或低负荷时过热),不推荐作为常规的流量调节手段。
5、调整泵的运行台数
对于安装了多台并联泵的系统,这是一种有效的阶梯式调节方法。
原理:根据总需求流量的变化,选择开启一台、两台或多台泵来满足要求。
优点:
可以在较宽的流量范围内,让每台泵都在其高效区附近运行。
系统可靠性高,一台泵故障时仍有备用。
缺点:
调节是阶梯式的,不连续,无法实现无级精细调节。
需要额外的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泵的启停和切换。
适用场景:拥有多台并联泵的泵站或系统,总流量需求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