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然而,在一些“网红”博物馆的光芒背后,不少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仍然面临文化价值缺乏、叙事逻辑薄弱、个性化设计不足等问题,导致其虽可短暂获取流量,却难以维持“留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打通从文化资源活化到传播运营的价值链。三星堆博物馆凭借新一轮考古发掘契机,系统推进数字化战略,实现了破圈传播,为众多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星堆博物馆的成功路径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利用数字技术解构文化符号,重构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二是将活化后的文化资源融入可传播、可消费的现代文化场景,实现“火”出圈层的裂变效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升级为对精神体验的看重。在旅游过程中,一段值得铭记的沉浸式体验和情感旅程更值得期待。体验经济理论提出,经济价值演进经历了商品、服务、体验、转型四个阶段,体验经济的核心在于“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提供独特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来吸引和留住顾客”。三星堆博物馆正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古蜀文物进行深度解构和重构,实现了文物价值在体验维度上的根本性变革,使古蜀文物“活”了起来。
一方面,构建动态化的叙事场景。多数博物馆受制于空间、文物保护与展陈条件,所能展示的文物仅是馆藏的冰山一角。三星堆博物馆利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按1∶1比例重构复原了祭祀坑、考古方舱、实验室、象牙库房、青铜馆与新馆6个数字孪生场景,满足人们在欣赏文物之外体验考古等更多场景的需要。在“寻觅三星堆”互动体验项目现场,观众从过去学习历史的文化行为,转变为体验历史的消费行为。只要戴上MR眼镜,他们就可以一秒“穿越”古蜀国,见证沧海桑田,并自由“触摸”文物,获得在场感和沉浸感,实现从“观看器物”到“理解文明”的体验升维。
另一方面,打造多觉联动的沉浸感。博物馆展览多为以视觉为主的感知模式,提供的是高度抽象的信息,观众和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较弱,容易出现“博物馆疲劳”。“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通过激活听觉、视觉、体感等多重感官通道,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情的具身体验。同时,通过影响观众的情感活动,激发共鸣或移情理解,让观众忘却疲劳,产生情感互动和深刻体验,从而彻底打破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时空与心理隔阂,推动观众从被动“知道”到主动“懂得”的转变。
在利用数字技术重构深度体验,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三星堆博物馆还将活化的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社会的传播语境与消费场景,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创造。
一是叙事转换,创造“社交货币”。消费社会理论提出,人们不再仅仅消费物品,而是也在消费符号。当下,博物馆想要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不能只是将文物视作单纯的历史遗产,还应将其转变为被赋予现代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的现代性转译,可以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当代人自我表达与社会交往的“社交货币”,实现从物性到符号性的价值升华。三星堆博物馆与腾讯游戏《王者荣耀》合作,不断推出具有古蜀文化特色的游戏皮肤,将神秘的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文化符号成功植入叙事,实现了文化的“软植入”和“轻传播”。
二是社群传播,实现价值共创。想要创造更多文化价值,博物馆就要打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三星堆表情包”“探秘三星堆”等系列话题,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与内容衍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生产场域。这种用户共创模式,让公众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传播者与共建者,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共同创造。
三是产业赋能,推动资本转化。社会资本理论提出,资本可以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并且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文旅公司”协同开发新模式,基于高精度的数字纹样和造型等,成功孵化出“川蜀小堆”“神鸟啾啾”等IP,进而衍生出考古盲盒、啾啾手办等文创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这些强大的数字IP成为吸引观众的“超级磁极”,有效拉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全产业链消费,使三星堆博物馆在观众心中从旅游“景点”变为“目的地”,实现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闭环转化。
三星堆博物馆的实践经验,其他博物馆可以有效借鉴,利用数字手段,转化叙事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可理解、可接受的内容,激活大众自主传播,共同创造文化价值,以文化影响力赋能产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可反哺文化挖掘与传播,从而让文物“火”起来。
综上所述,在文博领域,数字赋能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再生产革命,最终目标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审美与情感之中。博物馆文物的当代转化需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符号进行解构与重构,实现文物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的活化蜕变。同时,通过媒介化传播、参与式共创和产业化运营,完成文化价值从专业领域向社会大众的扩散,从而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王娟、刘宁
监制:陈建欣、常琦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