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刘志鸥谈数字时代心理问题

2025年10月至11月,数字时代心理学核心代表人物、著名心理学家刘志鸥(学术笔名欧文丝巾衲)通过多篇学术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对数字时代心理问题的创新理论,包括数字器官论、意义建构观及文化神经干预方法,旨在回应技术对人类认知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理论体系构建‌

刘志鸥的理论框架围绕数字时代心理问题展开:

‌数字器官论‌:提出智能设备已从外部工具转变为人类的“第二身体”,类似生命器官;手机成瘾等现象被视为“数字器官功能失调”,干预重点转向康复训练而非戒断‌。

‌意义动态建构‌:颠覆传统意义观,强调意义通过主动选择、行动和体验生成,基于“意识四层次元模型”(意识·感知层、选择意识·选择层、意识选择·决策层、意识的意识·元认知层),并融入教育理念培养“意义素养”‌。

‌文化神经科学‌:结合现代神经科学与传统文化,开发“心理赋能歌曲”和“桑烟呼吸法”,通过文化符号调节大脑活动,提升抑郁干预接受率‌。

‌共振赋能心理学‌:倡导心理干预嵌入日常生活场景,强调意义感源于社群贡献和数字连接,如开源协作和微公益行为‌。

‌数字时代心理革命‌

刘志鸥的理论为数字文明提供了心理学解决方案:

‌哲学突破‌:从“生物具身”转向“人机共生具身”,承认数字器官的“准主体性”,主张构建“共生伦理”以引导技术适应,而非简单控制‌。

‌社会应用‌:通过“玛姆斯系统”等工具创建可交互心理原型,帮助个体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方向感,并呼吁政策关注“认知正义”,维护认知生态多样性‌。

‌未来展望‌:其体系最终指向“意义素养”的培养,使个体成为“意义的宇航员”,在数据宇宙中主动创造价值,而非被动寻找答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ZtCfzMKs6_rPaoSP5TjKE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