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关注,+星标⭐️,再观看,不迷路
11月25日,TRAE SOLO 中国版正式发布。
在此前国际版SOLO全面开放时,官方就把它称为 “The Responsive Coding Agent”
意思是:一个真正能听懂开发者想法、能规划、能执行、能协作,还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 AI 编程伙伴。
这次中国版上线,带来了几项重要能力:
Plan 模式:AI 写代码前先给计划,你决定怎么做再执行
多任务并行:可以同时写前端、修 bug、做接口,不用等来等去
Sub Agent:像拥有多个 AI 专业成员,各司其职
DiffView:每一步代码修改都能清清楚楚看到
上下文压缩:对话再长也不会越聊越糊
全新三栏工作界面:开发过程一眼就能看明白
更关键的一点:
完全免费 + 超大上下文,可以做真正复杂的工程项目。
简单讲,过去 AI 工具是“帮你写几段代码”。
而 TRAE SOLO 想做的是:
和你一起把整个项目做完。
01
—
AI 编程现在到底卡在哪里?
过去两年,AI 写代码从“科幻”变成了“日常”。
Cursor、Claude Code、Codex、Google Antigravity 轮番上场,大家都说自己可以“改变编程方式”。
但真实开发者的反馈是:
需求改了三次、方案翻了五版、代码跑得好好的突然全红、
你和 AI 聊了两小时,它越说越不对,最后还是自己把它弄乱的代码全部修掉。
这不是因为 AI 不够智能。
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聪明了,却完全不像“一个能管理的同事”。
因为:
“写代码这件事已经不难了,难的是把项目真正跑起来。”
开发者最怕的不是 AI 不会写,而是:
“AI 长对话容易失焦,越聊越错”
“你不知道它下一秒要干嘛。”
“你不知道它改了多少东西。”
“没有上下文管理和版本控制很难信任AI。”
这就像:
会写文章 ≠ 能做一本书
会画画 ≠ 能做一本漫画
会写代码 ≠ 能交付一个系统
TRAE SOLO 中国版这次更新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在于它几乎所有设计,都不是在增强“聪明程度”,而是在增强“可控性”。
更具体点,它试图让 AI从“一个代码生成器”,变成“一个结构化、能协作的工程团队”。
02
—
TRAE SOLO 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
它针对现实开发中的痛点给出了系统化答案。
Plan 模式:先计划,再执行
过去 AI 写代码像盲盒:跑完了好不好,谁也不知道。
而 SOLO 的做法是:
先给出任务计划和拆解方案,你确认之后再执行。
当你 @SOLO Coder 时,它不会立即写代码,而会先生成:
任务拆解
执行步骤
涉及的文件
风险点
替代方案
这意味着:
你能提前看到路线图
可以随时修改方向、拒绝方案
AI 执行的每一步都有依据
AI 不再自作主张,而是可讨论、可协商、可预期。
这一点真的很工程师思维:
你可以不信任模型, 但你至少要知道它打算干嘛。
更有意思的是, 在复杂任务里, Plan 不是一句废话, 而是类似一个可执行的 TODO 树。
看这张“重构核心模块”的任务截图, 右侧 Thought 里列了 9 个待办, 包括分析当前结构、设计新的模块、兼容性验证、重构状态管理、重构生命周期等, 每一项都是待办清单里的一个点。
这其实就是把 AI 的“思考过程”正式化成了一个可以被你阅读和质疑的计划。
你可以在计划层面就反对它, 而不必等它把一堆代码推平了再后悔。
这一点, 在我眼里是 SOLO 对“开发者安全感”最关键的贡献之一。
DiffView:第一次看见 AI 真正干了什么
AI 编程的第二矛盾:不可见
AI 写代码的问题不在于“写错”,
而在于你不知道它改了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改。
开发者对 AI 的不信任,正是从这种“黑箱式改动”开始的
SOLO 则是直接把“代码变更”做成了一个独立工具入口, 放在工具面板里
现在你不用再担心 AI 偷偷改文件,SOLO的DiffView功能:
它会展示所有代码变更
显示新增 / 删除 / 修改行数
支持按步骤、按文件回溯
像 Git PR 一样逐步 review
任务粒度的统计:「12 个文件已更改,+590 行,-339 行,进度 40%」这种级别的信息,是直接在任务卡上就能看到的。
也就是说:
AI 改了什么
在哪一步改的
每个文件如何变化
修改是否符合计划
是否引入风险
是否应该拒绝本次修改
开发者从中获得的不是“哇好厉害”, 而是一种更务实的感受:
“好, 这次行动的边界我有数了, 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下走。”
这其实是我对 AI 编程产品一直的期待: 少谈点魔法, 多谈点边界。
多任务并行:AI 开发第一次真正多线程
真实世界的开发, 从来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的。
你在写前端
QA 提了一个 Bug
后端接口又要改
UI 设计发来新图
你想顺手问个正则表达式
传统聊天式 AI 对这种情景非常无力: 一个会话里塞所有事, 不乱才怪。
SOLO 的任务面板明显是按“现实工作流”设计的。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不再一个任务堵住整个流程:
例子:
“主任务开发登录功能”
“同时开个会话修购物车 bug”
“再新开一个会话写下一个页面 UI”
你可以开多个 tab / 多个 chat,但每个 chat 内部仍然混着各种子话题、各种修改
三件事同时推进,互不影响。
就像一个团队在协作,而不是一个人排队等。
左侧的任务列表里, 你可以同时看到至少三个任务:
重构核心模块, 进行中
优化 Vue.set/delete 性能, 进行中
分析代码库, 等待操作
每个任务都有自己的进度、自己的 Plan、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说, SOLO 更像是“开发控制台”而不是“聊天增强版”。
它承认一件事:
开发者的工作是多线程的, 所以 AI 的工作也必须多线程。
在这种形态下, “AI 是否聪明”反而退到了第二位, 更重要的是:
“我能不能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 又不担心它把上下文搞混。”
Sub Agent:AI 团队式协作
SOLO 这次在中国版里, 其实做了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
它把“多智能体”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主Agent可以调用不同的子Agent,各司其职完成开发任务。
SOLO允许你为前端、后端、数据处理、检索、测试等场景创建不同的 Sub Agent。
你可以拥有不同的 AI 专家:
前端工程师
后端工程师
API 对接专家
爬虫专家
文档专家
搜索情报员
主 Agent 负责调度,分工清晰,互相协作。
第一次,AI 能分工了。
在我看来, 这一步其实比“模型参数翻几倍”更重要, 因为它在解决的是协作问题, 而不是智力问题。
上下文压缩:对话再长也不会越聊越糊
AI 最大的问题之一:
聊久了忘事、说话跑偏、输出错误。
SOLO 支持:
自动压缩
手动 compact
保留关键上下文
SOLO 的压缩不是简单删历史,而是保留:
关键信息
重要逻辑
状态变化
任务节点
约束条件
这保证模型不会在 100+ 轮对话后“失焦”。
AI 不再迷糊,不会对话越长越崩。
03
—
把AI当成你的同事
如果只看功能列表, SOLO 中国版这次升级可以用很多关键词来概括:
多智能体、Plan 模式、多任务并行、上下文压缩、DiffView 等等。
但如果把这些功能抽掉 UI, 只看背后的产品判断, 我觉得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它承认了软件工程本质上是一个协作和管理问题, 而不是一个“谁写代码更快”的问题。
所以它做的几件事本质上都是围绕“协作”展开:
用 Plan 模式把 AI 的意图暴露出来, 让你有权先否决
用 DiffView 把改动完整呈现出来, 让你可以像审查新人 PR 那样审查 AI
用多任务列表对齐你现实里的工作方式, 而不是强迫你一个会话解决所有事
用自定义智能体和 Sub Agent 把模型拆成可以被分工管理的角色
用上下文压缩和思考过程视图, 让复杂任务的推理路径留痕
这些设计都不花哨, 但指向同一件事:
让开发者真正敢把复杂的、长期的、仓库级的任务交给 AI, 还保留足够的掌控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反而不太关心 SOLO 中国版背后用的是哪家模型、更大还是更小。
模型可以替换, 协作方式一旦站对了, 就会在未来几年持续放大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尾判断,我会这样认为:
过去两年, 我们已经证明 AI “会写代码”。
接下来几年, 我们要证明的是: AI 是否“配得上”成为一个工程团队成员。
TRAE SOLO 中国版这次做的, 是从界面、流程、角色定义上, 先把这个位置空出来。
加入XiaoHu.ai 日报社群 每天获取最新的AI信息
____________
End.
感 谢 阅 读
点赞,转发,关注关注关注
.cls-1{fill:#001e36;}.cls-2{fill:#31a8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