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当繁杂的任务向你涌来时
恨不得自己拥有三头六臂
脑力值x3,体力值x6
所有的信息尽在掌握
虽然人类的大脑
能否实现“三头六臂”的效果还未可知
但我们电网正在实现的路上
通过与“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的结合
南方电网首个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建成啦
这个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
由广东电网中山供电局建设
包括了
1个生产建设指挥中心
2个智能变电站、10条主电线路
2个智能配电房和部分台区
让电网运行维护变得智能又高效
它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 ↓ ↓
更科学
“大数据”屏幕vs超级大脑
正如在工作中需要搜集数据一样
目前电网已经拥有了
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搜集渠道
但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生产环节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笼子”
将所有的信息整合起来
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应运而生
生产监控指挥中心监控现场工作(谭茂茜 摄)
U型大屏幕和圆弧形指挥台
组合成科技感十足的“驾驶舱”
屏幕上跳跃展示着电网运行的各类数据
电网信息、管理信息、作业信息
实现集成与共享
让整个电网生产作业过程
更加透明高效
作业区域内的一举一动
都尽在掌握
在指挥中心就能掌握线行的情况(谭茂茜 摄)
而指挥中心不仅仅整合展示数据
还是会分析研判的“大脑”和一双“无形的手”
甚至可以直接远程操控设备装置
快速解决安全隐患
近日,一辆吊车在220千伏仁浪甲线N23塔线路下方施工,被设置在线路上的“天眼”360度摄像头发现,监控中心收到报警后立刻将工单安排给最近的工作人员到场监督处理,有效防范了外力破坏电力设施的情况发生。
更精益
3D模型让变电站随手掌控
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还有一个大招
就是建立变电站3D模型
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技术
建立变电站EIM(设备信息模型)模型
变电站3D模型
更加直观立体的展示变电站整体情况
甚至是每一个零部件的内部结构
供电蜀黍特意向我们展示了光明变电站的EIM模型,通过与监控信息的联动,不用对着表格一个一个分析,一旦发现某个部分发热,模型的对应位置就会变红,高效又精确。当作业人员开始维修时,还可以进行模拟拆解,掌握设备内部构造,极大的提高了维修的效率和准确性。
更减负
机器代人打造无人化变电站
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
还进行了大面积的智能改造
打造“无人化”工作环境
从大门到工作场所
机器人和无处不在的监控
让站点人力得到解放
刚进变电站的大门,就是一个监控探头,可以对进入人员进行人脸识别,如发现未授权人员便会及时发出警报。这样的探头在站内还有很多,实时监控让站内的所有人和物都处在后台人员的管理之下,方便又安全。
除了无处不在的监控
还有一群“萌萌哒”的智能机器人
才是变电站的“主人”
有了他们
以往两个人要做三天的工作
交给机器人只需要三个小时
“阿童木”正在操作开关柜
“小黄人”正在逐个巡视继保压板
“大眼萌”正在高压场巡视
“BB-8”正在工作
光是图片可不够
↓ 快戳视频看看出动了的机器人战队 ↓
视频来自央视官方微视频@小央视频
数据升级与智能化改造
不仅让供电蜀黍在工作时变成“三头六臂”
也让电网运维实现了
设备状况一目了然,生产操作一键可达
风险管控一线贯穿,决策指挥一体作战
更科学、更精益、更减负
我们仿佛看见了未来AI电网的样子
嗨,有人在吗?
策划编辑:周潺
通讯员:帅泉 王媛媛 汤子隆 谭茂茜
鸣谢:中山供电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