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来临,几乎所有的传统图书馆,都在转型路上狂奔。未来,除了丰富的馆藏,好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功能,为读者提供哪些服务?
“过去,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的是“被动服务”,一大堆文献、数据库静态地摆放在哪里,等着读者上门来查询。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图书馆必须具备主动服务的功能,要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深入创新、科研的全过程。”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8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陆达介绍,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科教类图书馆,今后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让知识服务全面地嵌入科研和教学。
就像现在很多人开车离不开导航一样,未来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说,将是精准的知识导航。
在信息海洋中“迷航”怎么办?到图书馆找“导航”
步入大数据时代,一流期刊的出版也在提速,要跟着科研和创新的节奏,未来的新型图书馆离不开一颗“聪明的大脑”。用陆达的话说,这颗“聪明的大脑”,就是一体化的科教大数据中心。
简单地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图书馆可以针对馆藏文献和资料库等学术资源建立知识图谱。就像很多论文作者在写论文的时候会标注关键词一样,通过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分拣、再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后,就可以实现比人工分拣和标注层次丰富得多的词条标引。通过构建“知识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图谱,如此一样,图书馆就可以为读者和用户提供“知识导航”。而这个功能也是和未来人们的学习和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方式相匹配的。
过去,受知识传播渠道的局限,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打破信息的孤岛。而现在,人们面临的真实情况是:处于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所“包围”。很多情况下,信息太多了,反而让人摸不清方向。
“根据我们的观察,如今信息搜索虽然很便捷,打开手机就可以完成。但在大学里,不少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甚至写作能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可能还有所下降。”陆达说,清华大学在2018级学生中新开设一门《写作与沟通》的课程,其实就是针对现在一些学生在的“弱点”而提出来的。这不仅是一门写作课,也尝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种深度阅读则有技术层面的支撑,依托于学校全新开发的研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带着目的去阅读、及时记录、复习、总结,且笔记本身就可以是文字或图像等多种方式的结合,而学生的读书笔记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可以分享到社交平台。
从图书馆学的角度来看,支持用户开展深度学习,实际上就是要图书馆要具备分析用户行为的能力,要支持个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的全新阅读模式。
陆达介绍,今后,图书馆对很多用户来说不仅是搜索资料的地方,也将是产生研究课题,寻找合作伙伴和机构的地方。
国内外期刊,竟然在这个细节上有显著差异
在大数据时代,期刊的出版模式也在经历着范式变化。陆达说,过去的科技传播通常是三步走:首先是科研创新,其次是编辑出版,最后是信息传播。而现在,信息传播的起点已经提前了,在科研创新的初级阶段,学者还没有形成论文,但已经产生了大量阶段性成果,这个时候,有些成果就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国际上所谓的数据出版。“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把科技成果提前发表了,论文都还没有写完,在创新过程中就把成果先发布了,这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
除了出版提速,国内外的一流期刊在增强出版发面,差距也较为明显。
“所谓增强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链接的功能,把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篇文章把它发表出去,这种做法可以增强作者表达的空间。”陆达介绍,以“中国知网”为例,虽然该机构向所有学术期刊开放了增强出版的平台,约有6857种期刊都采用HTML的表达方式,但从实际的现状来看,只有41种期刊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提供论文以外的数据。
“增强出版在国外已经是常态化的一件事了,高影响因子期刊基本上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在我们国内还是凤毛麟角。”
在与会、发表主题演讲时,陆达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中国的学者发表论文,在国内还是国外期刊发表,在一个细节上是有差距的,那就是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
一位国内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看论文部分,和国内发表的文章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附件部分,发在《自然》上的论文附有30页的附件,还有5.8G的附加数据。这30页的附件中,就包括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已经一些插图等。
“同样是发文,差距不在主体部分,而是在后面链接的数据。但从创新价值传递的角度来说,数据是很关键的。”陆达说,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对图书馆、学术期刊等机构的知识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知识的生产、整合、传播、扩散和利用全过程必须打通。
图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主办方供图(下同)
据媒体报道,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市图书馆主办,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上海图书馆基地协办,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同方知网(北京)承办的“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12月15日举行。
本届年会主题为“回顾四十年 展望新时代”,大会特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清华大学教授陆达做主旨报告。四大主旨报告贯彻古今,呈现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沿革,提出了未来的开拓方向,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其中,葛剑雄教授围绕“历史、文化:古代中国与世界”讲述了文字、历史与图书馆的关联。他援引历史,强调了文化传播与开放的重要作用,对一带一路建设及增强文化互鉴提供了视角。
陈超馆长梳理了中国图情事业的发展变迁。
范并思教授以“上海市图书馆学40年” 为主题,将40年分为了4段,回顾了每个十年上海地区图书馆学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获得的成果、取得的成就。
陆达教授立足“互联网及大数据环境下的创新服务” ,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对创新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的今天,必须打通知识生产、整合、传播、扩散和利用的全过程。
在下午的各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从多元视角展开,围绕 “图情教育四十年暨华东师范大学图情学科创立四十周年座谈会”“跨界、融合、对话、智能”“多元整合 智慧服务:图书馆发展的专业思维”“融合 创新 驱动——新时代文献资源发展探索”“传承与创新: 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驱动与实践拓展”“融媒新时代 经典深阅读”“立德树人新行动——图书馆教育课程的开发”“新时代 新使命——上海市医学图书馆创新服务论坛”“关联无穷,智慧无限”“智慧服务与开放创新——2018公共数字文化研讨会”等10个主题展开讨论。
更多阅读关注“图情轩”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