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广电总局开通收视数据系统,力除“收视造假”毒瘤!

网视导读 :昨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京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

今年9月,导演、编剧郭靖宇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功过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曝出收视率造假黑幕后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报,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收视率造假扭曲了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大IP”“小鲜肉”成为很多电视剧的标配,却不受主流观众的认可。由于数据造假,很长一段时间创作者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了,误以为花了很多钱老百姓就买账。

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采用记录仪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作为衡量相应节目版权价值、相应时段广告价值的参考。

事实上,2016年,广电总局就批准由广播电视规划院牵头,自主研发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2018年,该系统通过验收。

此次开通试运行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主要通过建立与网络传输机构之间的安全通道,汇聚大样本用户收视行为数据,经清洗、转换、分析与挖掘,输出开机用户数、观看用户数、收视率、市场占有率等30项核心指标。该系统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一是样本多、覆盖广,超规模海量信息源。系统初期汇集4000万有线电视和IPTV样本用户的收视数据,全面涵盖直播、回看、点播等多种收视方式,并将逐步扩展至数亿级样本规模,实现样本全覆盖。

在过去,央视索福瑞收视率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即通过在样本用户家庭电视机上加装收视测量仪来计算。这就导致了5万多个样本户代表13亿观众的喜好,大多数家庭的收视情况,并不会被记入收视率的,得到的数据并不是非常准确。

二是大数据、云计算,实时处理精准到户。既可以反映热门节目、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又可以精准捕捉小众节目、边缘时段的收视特征。

例如,某城市500万用户,如果从中抽样选取500个样本用户,那么这500个样本用户没有看过的节目均会被统计为“零收视”;而在系统的大样本统计中,即使1‰的低收视率也会记录留痕。

三是防操纵、抗污染,解决收视造假。系统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呈现等各环节无缝衔接,全流程自动化、封闭化处理,可有效防范人为操纵。基于海量大数据统计,个体样本数据污染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可忽略。

同样对于500万用户的某城市,如果针对某节目污染500个抽样中的5个样本用户数据,该节目的收视率可提升或降低1%。如果该节目的真实收视率为2%,统计偏差可达50%。对本系统而言,这种情况仅会对该节目的收视率影响百万分之一,统计误差基本可忽略不计。

四是多维度、全方位,综合评价引领发展。系统既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收视统计数据,还可以此为基础,结合思想性、创新性、专业性等节目品质元素,对节目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多维度建模分析,构建全方位的节目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对收视数据深度挖掘、及时反馈,还可用以指导内容选题、素材集成、需求组合、分析预测、创作生产,转变传统节目生产方式,以大数据促进广播电视内容高质量发展。

五是全媒体、开放性,面向未来全新定位。系统积极适应技术和传播发展趋势,将全面覆盖有线电视、直播卫星、IPTV、互联网电视以及网络视听领域等不同传播渠道,并提前预设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移动应用大趋势下的新定位、新模型。

//////////

广电总局收视数据系统的上线,不仅可以彻底打掉收视假收,如果这个系统可以对行业公开的话,这样的收视数据和用户观看行为数据,必将反哺整个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对制片方选题策划、项目规划、演员选择等创作制片的各个环节提供客观准确高效的数据指导。

文章内容改编来自:新华网、网络大电影、国家广电智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227A13LD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