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读后总结-朱松纯教授《浅谈人工智能》

发展何种人工智能?

-- 读后总结 - 朱松纯教授的《浅谈人工智能》

研究人工智能,最终是为了实现一个人与机器和谐共生共存的社会。智能机器应有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并且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

其中符合人类及人类社会特征这一条,尤为关键。凭空想,如果可以创造一种智能,有两类方式。第一类是仿生,模仿人类智慧或者更低等级智慧的思考方式,将生物学上的逻辑链条,转变为物理学可以表达的逻辑链条,进而通过计算机实现。第二种是基于人类已有的逻辑和知识,不断摸索,借助机器独有的优势,比如高速的算力,可以高精度执行指令等等,借此突破生物进化的局限性,发展不同于已有智能的新的智能形式。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现状,更多的偏向第二类方式,更具体的说,是偏向依照人类的思维方式,设计算法,然后交由机器执行复杂的运算劳动,以有监督或者无监督的方式得到运算结果,然后人为的筛选满意的结论。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了不少成就,至少在外行人看来,机器人跳舞,Alpha Go的崛起,机器翻译,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足够唤起人们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与希望。即便在内行人看来,上千层的CNN,DeepMind不断优化的算法,已经足够作为支撑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沿的动力。

事实的确如此,作为1956年开始发展的新兴学科,虽然经历过2次低潮,但人工智能如今发展的速度已经让其他学科的研究员羡慕不已。

然而事实并不意味这真相,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是否正确,照此下去,能否真正发展处智能,尚不可知,且前路漫漫。客观的说,只有媒体和大众抱有极高的信心,就连作为行业引路人的老教授们,也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

朱教授在《浅谈人工智能》里,给出了他对智能的理解,并创造性的指出了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小数据、大任务范式”。目前为止,这条路上鲜有人涉足,原因有二,第一个是媒体的过度渲染,将资金都吸引到了大数据领域,并且商业化初具规模,深入研究如何创造人工智能的想法,不容易存活。第二个是当前开设人工智能学科的高校,大多着重于培养技工类的从业者,即学习算法,并套用在数据集中。对于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如何让上千层的神经网络能在不同的背景模式下发挥同样的效果,而不需要重新训练模型等问题,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而且很可能是死胡同,所以大家都尽量避之不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17G0MZ5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