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趁还有血有肉 抓紧有情有爱

Happy Lantern Festival

重新回来后的第5篇

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候,男女老幼不论身份贫富,都会在这一天上街"狂欢",大家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狮龙、踩高跷......对于大部分难得出门的年轻女子而言,这一天意义重大,很多人就是在这"上元佳节"遇到了自己的命中注定。

不过正月十五并不能保证美满,往往当时有多绚烂美好,后来的触景生情就会有多虐。大唐小太平的昆仑奴,北宋欧阳修的《元夕》,都是鲜活案例。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里,有情人不能团圆的相思苦,借着这封"情书"遥寄到了如今: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亦有传说此诗原作者乃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在此不考)

传说太平公主遇见薛绍的那晚

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今晚——长安上元节

1

真实温度

细想起来,我没有写过情书,也没有收到过真正意义上的情书,但接到过一些小纸条和许多折叠成特殊形状的信。

手写信这种古董我倒还留了些,纸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字,两者的温度是不同的。你可以说这是矫情,但我始终觉得花心力多些的东西更珍贵些。

信息时代一切都发生得太仓促,输入、修改、撤销、复制、剪切、粘贴、发送......几乎都只在"一键之间"。清空回收站也好,放到云存储也罢,建立、消失、转移,所有的一切都太过轻易了。

文字升级到了语音,语音升级到了视频。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设备传情达意,天涯确实若比邻了,但有血有肉的人却也变成了电子宠物。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栖身在彼此移动终端里的一种数字化存在。

如此真实的不真实感,如此不真实的真实感。

这几年,AR(虚拟现实)和VR(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热,肉身的重要性似乎越来越弱。说不定哪天首先实现穿越时空的就是某人的虚拟态。到时候,我们会不会反而怀念起各种亲身肉搏的体验呢?

如果肉身的某种虚拟态可以星际穿越

就不用带着小破球去流浪了吧

2

科幻电影

看电影,我偏爱虐脑不虐心的,又因为受不了血腥和恶心,就只剩奇幻和科幻了。

以我的观影经验,科幻片大致可分为:

超人类

拥有各种神力的疑似人类

替天行道和助纣为虐是他们的主要设定

怪兽类

天外的、远古的、变异的

或大或小或善或恶或愚或智的生物

天灾类

未知疾病、气候地质

或宇宙天体变化等都能引发灭球之灾

战争类

多半和外星人有关

又多半缘起于能源争夺

AI类

半人半机器或人形纯机器

单任务或多任务机器人

足以乱真甚至

比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还有心理恐怖片和许多卡通片也算一大类科幻、奇幻傻傻分不清楚。

>左右滑动查看

《黑客帝国》一直是我心中的绝对第一

《流浪地球》很不错,但进不到前三

就大类来说,在我心中拔得头筹的无疑是AI类。明明是冷冰冰的机器,竟总能比血肉之躯更温暖;明明拍的是没感情的机器,讲的却都是大活人的真心。

质量上乘的AI片清单能列出一长串,和那些动辄上亿的大成本科幻片不同,此类影片不以场面取胜,却用恰到好处的动心抚慰人心。

其中有的既虐脑又虐心,看得人~诶~词穷啊~

2

谁是你的ta

情书版的《你是我的眼》有木有!

这是电影《Her》中的男主西奥多(Theodor)写的一封情书,是他受玛丽之托写给罗伯托的。没错,西奥多就是传说中的"枪手"。

曾几何时,代写家书是一种自由职业。不远的将来,写信枪手也可以成为一种高大上的白领级职业,还是那种要在甲级写字楼租一层开公司的大生意。

西奥多的工作就是给很多代理人写很多信,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提出的要求"代为"传情达意。他的代写情书,绝对是公司的明星产品。

一部很多外景在上海浦东拍摄的科幻片

男主职业是"沟通达人",实际上是个与爱人沟通失败的人

影片开始时,西奥多正与前妻办离婚手续,那个一起长大的女子已经渐行渐远到无可挽回了。百无聊赖间衣食无忧却又内心空洞,靠电子游戏打发时间的西奥多,在某一天从商店买回了新一代的智能操作系统。

新一代究竟有多智能?

技术方向的高级不解释,单说使用者感受吧——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一个以你喜为喜、以你悲为悲的人!除了……它没有肉身!是的,它只是从耳机里传出来的音频信号,但说的全是最懂你的话——相当于恋人版Siri吧。

应该没有自然人能抵抗得了这样的“完美情人”。西奥多和片中许许多多的用户一样,都和他们的操作系统谈起了恋爱。

西奥多的"她"叫萨曼莎(Samantha), 他们实践着彻底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不写情书,却无时无刻不情话绵绵。当然,他们的感情也面临各种考验,比如萨曼莎终究不是个大活人、比如他俩精神世界的分道扬镳。

3

虚拟VS真实 界限在哪?

形式是虚拟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那么,

真实物件带来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

已被发现的世上最早的一封英文情书

写于1476年

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又一封情书,看得见字里行间的炽热,却看不出多少时代感或地域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丧失了这种用连贯的语句表达爱的能力,而拿破仑即便刚从硝烟滚滚的战场上下来,也要将满腔爱意织进最甜蜜的句子,把它们化作一封封滚烫的情书寄给他最爱的约瑟芬。

没有电的年代,情书是项贵族运动,鸿雁传书成本多高啊,可它也是男女双方才情的最佳表现,为了一生幸福,这本钱必须下足。

日本名著《源氏物语》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书中主次人物们的书信,足够单独出一部情书巨著。而寄信人收信人在纸墨、香料和包装上下的功夫,再出一本"爱的手作"工艺指南也是绰绰有余。还有那最最关键的信物,更是用情至深无奇不有。

当然,最好的爱情信物向来是珠宝。

(终于到珠宝了)

古今中外

“情圣”的套路大同小异

左图:源氏物语插图

右图:拿破仑肖像

4

你和我

就在写上面这封情书的那年,尚不富有的军人拿破仑,在一家珠宝店找到了一枚特别的戒指,一颗梨形钻石和另一颗大小形状一样的蓝宝石,用朴素的黄金一正一反并排镶嵌在一起,这种款式在当时的法国被称为"toi et moi"风格,意味着"你和我"。(敲黑板:相比材质,更值得在意各种珠宝的款式,那往往是很多密语的展现。

这是拿破仑和约瑟芬结婚前——

1796年——离他称帝还有8年。

此后的风雨人生路上,拿破仑送给约瑟芬的情书一封接一封,珠宝一件接一件。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削减拿破仑对约瑟芬的爱:

虽然离婚,约瑟芬却至死保留着皇后头衔;虽然离婚,约瑟芬却一直戴着这枚最初的戒指,并将其作为传家宝留到了如今。

拿破仑送给约瑟芬的蓝宝石钻石黄金订婚戒

研究表明,大脑对虚拟世界的信息产生的也都是真情实感

也就是说,自然人往往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感受

所以,

趁还有血有肉 抓紧有情有爱啊各位

也许你看出来了

这和上一篇推文

《有形或无形,哪种爱更经得起岁月》本是一对儿

还没看出来?

那就点击“阅读原文”看看咯~

元宵快乐!

THANKS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参考CC协议

-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19G10I8G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