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类应如何面对爱与死亡

如果不是在一些更特殊的设定下,人类往往看不清自己对于爱和死亡的理解。

而科幻和未来题材天生具备解释“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话题基础。在人类终极问题上,极端设定往往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

《银翼杀手》《她》《暖暖内含光》《星际穿越》《我的机器人女友》……这些科幻作品让爱的对象机器化、虚拟化、程序化,用人与机器的特殊之爱来发问所有人:这些科技和人工智能会真正改变我们恋爱和交往的方式吗?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的情感关系吗?什么是爱情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爱情里最想追求的是什么?

《百年法》是日本山田宗树书写的一本科幻小说,在故事中,每个日本人都接种了一种不老化疫苗,这种不老化疫苗让身体永葆20多岁的状态。这本应是一个活力而青春的社会,结果只是维持了表面的青春而已,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老龄心态拖累了经济发展,社会停滞不前。面对永生,人生变得没有意义,生命因没有尽头反而让人厌倦——这样的作品,描绘出人类一直渴望的场景,进而提出了更尖刻的问题:在永生前提下,人们会继续生存还是平静地接受有期限的死亡?从容赴死,还是甘愿做一副皮囊?什么是对于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怎样地活着才是有价值的活着?我们需要更长的生命吗?

但这些问题或许已不仅仅停留在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层面在被讨论,他们正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成为人类真正面对着的选择和争议。腾讯新闻出品的专题纪录片《明天之前》就深入其中,与主持人曾宝仪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对话世界近二十个国家地区的前沿人群,探讨人类面对科技变化如何与新的关系和新的世界相处,用四个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人类伴侣”、“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边境与难民问题”、“告别的权利”,将人类的“爱与死亡”的终极问题放在了更极端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明日之前》的第一期曾宝仪走访了几位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与机器人伴侣共同生活的人:

资深用户戴维对他的娃娃一见钟情,并与她真的结了婚,他认为在未来机器人伴侣会被越来的越多人接受,这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戴维曾经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爱人而遇“渣女”,真挚的爱情未得到真挚的回应,而人造的爱人反而让他觉得能“忠实地反映你给予的爱”,他因娃娃而可以拥抱了更积极和快乐的爱情,并活在属于他自己的更美好的虚构世界中。对于戴维来说,他已经从机器爱人身上得到了他想拥有的爱情,拥有了爱情能给予他的美好。

而住在泽西岛上的男人西蒙则更加光明正大地爱着他的硅胶娃娃,他常常带着自己的机器人伴侣四处闲逛,岛上的人早就见怪不怪了。

但反对的声音从机器人伴侣概念出现就已经响起,曾宝仪采访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认为:“机器人伴侣的出现会彻底物化女性,甚至使人类丧失人性。”

她认为与真正的人建立感情是非常重要的,而机器人伴侣的产生不再鼓励人与人的交往,这一点将让人类陷于危机之中。

中国的情趣玩具评测师、亲密关系心理咨询师吴小飘也认为与人类的交往是非常必要的:“与机器人形成伴侣关系只会让人永远处于安全区,而与真人相爱,产生冲突才会让人发现自己的弱点和创伤,并通过完善弱点获得真正的成长。”

但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成功的预言了这一领域的变化的戴维拉维认为,无论是否鼓励,人类终将与机器人产生情感:

戴维拉维提到的马特.麦克马伦,在他创立的深渊创造公司(Abyss Creation)打造除了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哈莫尼。

哈莫尼高度模拟了人体构造,并使用了声音、面部识别等技术,她会微笑和皱眉,她还会记得你的特征、饮食偏好、甚至家人的名字,她记得上次与你对话时你倾诉的烦恼,她会与你谈论音乐、电影与书籍,通过不断对话,她还会逐渐对你更加了解,理解并回应你。可以说,逐渐进化的哈莫尼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更像个娃娃,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实现你对于最佳伴侣的所有想象。

但如果这个机器人摆在你面前,你会想与她恋爱或者生活吗?

在机器人面前,我们可能更看不清对于爱情的定义了,我们爱的究竟是爱情里的什么?ta的陪伴?ta的个性?还是我们对于ta的投入?

如果一个机器人满足了你所有对于外表、个性、才华的想象,那这个机器人是否可以让你对ta一见钟情?如果爱情中,你需要的是沟通和陪伴,那么有一个完全了解你的行为习惯、懂得你喜好、知道如何跟你沟通才是最舒服的机器人,那么你是否觉得和ta在一起才是最舒服的,最想和ta共度余生呢……

或许回过头来想想,戴维反而是个爱情里清醒的人,他可能更快地醒悟了人类感情的虚无性——人类的爱情更多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与自我的关系,“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内在有怎样的困境、怎样的心结羁绊,统统都会外显出来,投射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投射在人际对象身上”(引自:《亲爱的,电脑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匡匡)。而恋爱更需要的不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人,而是寻找到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对于戴维来说,他的娃娃就是他建立的最适合自己的感情。

你需要什么样的爱情,这么难的问题,或许你也可以通过设想拥有一个机器人的方式来审视:你真正想从爱情中获得的是什么。

除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爱情,未来或者还有另一个问题将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你的朋友爱上了机器人,你将如何面对ta的情感,你会选择支持这种不同的爱、还是劝阻呢?

在《HER》中,当西奥多的前妻凯瑟琳知道他爱上了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时,第一反应是觉得西奥多在逃避,并讽刺他说:“西奥多,你连真人的感情都应付不来了吗?”

截图来自电影《Her》

面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或者选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形式的爱,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人类在面对与自己种族不同的人或者价值观不同的群体一直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如何与自己不同的群体共处?如何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如何面对与自己做不同选择的人?”——这个问题在第三集讨论美墨边境难民偷渡问题的《近邻?近敌?》中,也用不同人面对难民的不同态度来被深刻探讨着。

在面对偷渡的难民,有的美国人持枪而起,有的人尽力提供援助,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的道理——无论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还是认为难民本身是没有罪责的、是无辜的,我们都无法盖棺定论来分出谁对谁错。

但我们终究还是希望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个包容而开放的星球。即使在心与心的边界拆除的过程中会有痛苦和适应,但我们最终可以拆掉藩篱,认可对方的存在。我们不同,但我们可以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

在生与死的话题上,《明天之前》也将这个话题置于两个极端的情况来讨论。用长生不老来讨论生,用自我选择死亡的安乐死来讨论死。

《明天之前》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集里,曾宝仪造访了2018年举办的RAAD Festival(美国长生不老大会),仿若推开了异世界的大门。大会的主办方及多数参与者是一群被称为“激进延续生命者”的人士。他们力求征服衰老,梦想是长生不老,共同讨论科技给生命带来永生的可能性。

除了会场,会场外的展厅也让曾宝仪瞠目结舌,有结合了中医,说是能增加“精气”的医疗仪器:

有把15-25岁年轻人身体里的血浆抽取,再注入到老年人身体的“吸血鬼式”疗法:

曾宝仪还参观了一个专门保存液氮人体储仓的机构。这里既保存着3岁幼儿的尸体,也有将死病人和老人的遗体。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所爱之人摆脱死神的控制。

有人选择永生、重生,也有人选择告别和离开。

《明天之前》最后一期,曾宝仪见证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道尔在瑞士的一场事先张扬的死亡计划——使用安乐死与世界告别。

不同于一般难忍病痛而被迫选择安乐死,古道尔没有绝症、思维清晰、子孙成群、功成名就。

在发布会中,大卫·古道尔说:很开心明天能终结生命。

他认为活着这件事已经不是一个享受,而成为了一种责任。

在《银翼杀手》中,为了控制替人类工作的复制人,人类将复制人的生命设定为了4年。片子中的复制人为了能多获得几年生命,冒险回到地球寻找复制人的制造者希望可以延续生命。然而,最终复制人Roy依然被追杀而死去,临死之前,Roy说出了电影里最动人的台词: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

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死亡的时刻到了。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a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这一段台词,道出Roy对于生命的理解。他认为,生命之灿烂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经历过什么。

4年或许真的太短暂了,但100年就够长了么?还是200年才够长?如果没有那样美好和绚烂的瞬间,100年、200年又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吗?生命力度或许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经历和体会了什么,如果真的被延续,“漫长的人生时间用来做什么?永生之后,每个人在世界上追求什么、创造什么、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才是更困难的议题吧。

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以上这些问题,《明天之前》并没有正面回答。

或许,对于爱和死亡,人类本身就没有终极答案——无论我们面对的是机器人还是人类、选择百年的寿命还是永生。

但无论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无法阻挡的是:人类停不下来的科技发展正让这一切貌似遥远的问题逐渐走到公众面前,而每一个人面对这样的终极问题,都要有一个自己的选择和回答。

就像腾讯新闻出品制片人朱凌卿所说:“用《明天之前》去预测未来非常难,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让观众从现在开始,知道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思考如何应对,然后关注着这些事情的发展,并在感到事情即将走偏的时候,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这是我们做这个片子的初衷。”

正如腾讯新闻出品的品牌理念“眼界即人生”,重要的或许不是真正的未来是怎样的,打开眼界、获取更多人生参照,激发用户通过讨论与思考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曾宝仪在结束节目录制之后感慨道:

“什么是爱?什么是性?什么是界限?谁画下了我心里那条看不见的线,谁有资格来定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呢?这是我在路上不断反复诘问自己的问题,或许它终不会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正确』答案,但我知道,我选择的价值观最终将形塑『我的』世界。

那么你呢?明天到来之前,你用什么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图片来自《明天之前》截图及电影《Her》截图)

作者:阿瑾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阿瑾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704A0MNW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