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这个专业又双叒叕火了!但高校想清楚该怎么布局了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在新增审批专业中,呼声极高的人工智能专业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位居第一。

至此,人工智能专业也正式进入本科专业“大家庭”。

人工智能专业获批名单

从名单来看,人工智能专业并非“双一流”院校的专属。获批建设高校中,既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性老牌名校,也有江苏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专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还有长春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类高校。

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2018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针对高校尚无“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一情况,该通知指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增设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外语非通用语种等领域相关专业。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诞生,也是应时而动。

但高校官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真正把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落到实处,释放出学科交叉以及产学研协同的潜力。

为了更好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围绕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出了“厘清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厘清内涵

确立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所起的使能能力主要是以数据智能为主,类脑智能蓄势待发。

在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时,要形成数学与统计知识(如概率论、微积分、线性代数、优化求解和矩阵变换等)、计算机知识(如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和系统等)以及人工智能知识(如逻辑推理、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控制与博弈决策等)相互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从“功能与结构”和“技术与社会”等方面统筹考虑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神经认知学和人工智能伦理列入核心课程体系。

不同学校在聚焦人工智能内涵基础上,可结合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

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或优势,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设立不同培养方向(或模块),如: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语音与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机器人与控制决策、交互设计与增强现实。

可围绕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来设置方向,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金融经济等。

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如:智能系统与应用,视觉与智能无人系统等。

促进交叉

设计“专、通、交”课程体系

在厘清内涵基础上,要考虑人工智能渗透力强特点,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通、交”,即:

核心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掌握系统而牢固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也要有“通识”课程(拓宽人工智能的知识面),以及体现若干专业学科知识汇聚的“交叉”课程(具备人工智能+X的知识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广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新时代。

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讲授中,需将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知识点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讲授给学生,避免以工具应用介绍为主,贯穿以“设计和构造”为特点的“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在其所受熏陶的通识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有方向性寻找解决思路,设计具体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

赋能应用

加强实践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这一使能技术的典型特点是应用驱动,当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于各行各业,正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设置人工智能芯片、工具、系统和平台等课程,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典型案例,并且设计若干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加强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应用场景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许多领先的IT企业不仅掌握丰富的应用场景数据,而且掌握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前沿技术。

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这些IT企业开展产教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关系,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机会,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面向丰富场景应用和重大现实问题等发挥应有之力。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要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鲜明内涵,如:

面向数据智能的数学和统计理论与方法

面向编程和系统的计算机课程

人工智能本身核心内容(知识表达、搜索求解、机器学习、控制决策、伦理学以及在通识课程中可介绍的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

然后不同学校可按照自身特点(如师资、特色研究、跨学科交叉、重大应用等),开设方向相应的模块/方向课程群,辅以若干选修课程以及介绍工具、芯片、系统和平台的课程。

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学生今后能与“智能+X”的经济社会应用进行对接,使得人工智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引擎。

在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任务艰巨而光荣。

人工智能不单纯是一门课程、一手技术、一项产品或一个应用,而是理论博大深厚、技术生机勃勃、产品落地牵引、应用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在课程教学中要顶层设计好其“根本”、同时体现一定的灵活度,扎根国家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土壤,与维系土壤生态的产、学、研、政等要素紧密协同育人。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403A0EFE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