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脸识别,别走得太远

导 读

要警惕人脸识别的滥用、识别数据的盗用,在技术运用与研发初心之间寻求平衡点。

近期遭遇几件与人脸识别有关的事件和新闻。

到一个小城出差,走在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四角赫然矗立着几个大屏,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交通违章受处罚者的信息和头像。信息做了部分屏蔽处理,但头像并未打任何马赛克或部分遮蔽。各种表情的头像成为路过行人观瞻侧目的一道“风景”。

还是在这个城市,我进入某景区的一个卫生间,取纸处上方安装着一个带有屏幕的小仪器,开始还不知道此为何物,等到取纸的时候,设备的屏幕亮了,显示出个人头像。取用者必须在指定的方框内正确站立、头像正确显示并被识别,厕纸才缓缓滑落。原本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资源,控制用纸,每人只能取用一次而设置的,但测试后发现,只要站立、人脸被识别,厕纸是可以源源不断被取用的。

回来后跟各方朋友聊起,一些中小城市的朋友告诉我,这类人脸识别已经快要泛滥了,车站出行、购物支付、楼宇门禁……太多的公共场合和生活场景中,只需“刷”一下脸就能搞定。眼下,一些互联网公司及其老总都在力推人脸识别。2019年5月8日,腾讯CEO马化腾和万达老总王健林在参观体验腾讯智慧零售部门项目时,用微信支付开发的人脸支付功能买了一杯“百香果茉莉茶”。“刷脸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在小城亲历的两件事总让我耿耿于怀,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那本哲理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想起人脸识别是否已经走得太远了,是否还能坚守技术的初心。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起初,这项技术还比较低级,只是计算五官之间的距离和比例,再把得出的数据与数据库里已有的参考值进行对比。“9·11”事件发生后,为了遏制恐怖袭击,美国对人脸识别技术更加重视,并且在安防领域广泛地推广应用。其后十年,人脸识别技术仅局限于安防领域,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转机出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2010年年底,Facebook在美国率先推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Tag Suggestions”功能,并于2011年6月将这一功能扩展到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谷歌也于2011年12月在Google+上推出类似功能“Find My Face”,允许用户通过面部识别功能,自动寻找好友相册中的自己。

随着移动设备处理能力的提升和人脸数据库存储的丰富广泛,人脸识别技术迅速突破安防领域,涌向日常应用,在金融系统、娱乐、旅游、交通等其他领域发酵。在看到人脸识别技术创造出商业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和便利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人脸识别的滥用、识别数据的盗用,在技术运用与研发初心之间寻求平衡点。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的不可复制性、非接触性、可扩展性和快速性等特点确实让安防系统更加高效和便利,但生活中哪些领域涉及安全问题,哪些安全问题又是强制性的,要求公民必须遵守的,这是一个需要划定边界的问题。在人脸识别的过程中,哪些头像是可以公开的,哪些又是应该保护的,管理者也应该有基本的认知。特别是哪些领域该用人脸识别,哪些领域在滥用技术、盗用数据,这是更需要警惕的。此外,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还应该给公众除了人脸识别之外的更多选项。比如车站扫脸进入,最起码应该同时提供身份证扫描、车票扫描等进站方式。如果因为人脸识别差错、误认而让用户不能进行正常的消费、正常的生活,那技术就是罪过了。

技术研发的初衷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技术运用的目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自如自在。如果技术走得太远而成为生活的障碍,那么技术进步的步伐就该慢一些,等一等法规完善了、行业自律了、管理跟进了。

最近,路透社、CNN等多家媒体报道,旧金山城市监督委员会的官员们以8票对1票的结果通过一项法令,禁止政府机构购买和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地处全球对科技包容性最高以及科技最为发达的区域,旧金山却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政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城市。此举意味深长,值得深思。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5月下】

编辑:小青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530A0J45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