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炒个冷饭,企业如何看待甲骨文裁员和云?

5月29日,据外媒报道,甲骨文西雅图办公室裁员300人,而这个地方曾被视为甲骨文云计算战略的核心和未来。于是乎,甲骨文受挫云转型的说法似乎又有了新印证。至于内斗升级的说法,对于甲骨文公司文化略有了解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在中国,第一批被裁掉的甲骨文员工现在应该有不少已经拿到OFFER了,即使没确定下家的,有赔偿金在手也可趁这个机会休个假。作为甲骨文曾经的研发人员,找个理想的新岗位应该不是那么难。当下,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利好,新兴的科技公司遍地开花,关掉一个旧门,才有机会打开一扇新窗。

套用一下那句老话:祸兮,福之所依!

按理说,裁员也不是甲骨文一家的事,只是因为创始人之前说过不该说的话,作为一个米国公司,在当下这个敏感的境况,在中国裁掉数量如此大的员工,极容易引起众怒。再加上“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的声音,作为有点狭隘民族主义的笔者之流,就会自然生出一个问题:中国市场还买你账吗?

对这个问题,业内老司机们大多是无奈的一笑置之。对于数据库、ERP,或者甲骨文为之战斗了多年的JAVA,有东西不是说不用就可以不用的,最起码在当下。

那么放眼未来,甲骨文的客户们有什么想法?对于其被诟病的云转型迟钝等问题,企业又是如何看的?笔者与几位制造业的CIO交流了一下,他们分别是:

陈先生,华东某知名制造企业IT负责人,甲骨文ERP多年用户,有系统升级或者上新的打算。

张先生,东北某快消制造企业CIO,甲骨文多年的数据库用户,正在尝试应用其ERP系统。

石先生,华北某机电制造企业IT负责人,甲骨文ERP多年用户,系统升级之后可以满足当下企业需求。

几位关注的问题及观点如下。

裁员事件会不会对公司造成影响?

关于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裁员,从始至终,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数字。而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猜测,一是由于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对中国的态度,所以甲骨文把裁员的大棒重重挥向了中国。另外是甲骨文为过去向云转型太慢而埋单。

而三位对此事的看法大相径庭。

陈先生:裁的是哪个方向的研发人员?

作为甲骨文10+年的用户,陈先生所在的企业此时正处于为配合公司转型战略而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重新建设的期间,可以是老系统升级,也可以是全新实施。从投入上讲,全新实施要便宜得多。因为企业自ERP系统上线之后,没升过级,后续也没交过每年的所谓维保费,如果这次选择升级,需要所有欠缺的维保费,足够换好几套新系统了。从技术上讲,由于之前所采用的硬件平台与当下X86体系不兼容,升级还需要转换数据到新平台上,花费巨大。当然,全新实施从数据连贯性来说,差了好多。

提及系统上线之后不及时升级的原因,陈先生谈到,因为当时他们觉得甲骨文的服务实在有点鸡肋,日常的小问题实施公司都能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基本是免费。只有某些被实施公司认定是BUG的问题,才会需要提交到甲骨文的专门平台,等待他们的工程师多次沟通后判定,再提供补丁程序供下载修复系统。基本也就是起到一个补丁库和知识库的作用,脱离这个平台,这些补丁和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施公司得到。上线几年后,需要下载补丁的事基本一年内也碰不到一次。而且,在好多事情上,双方没法达成共识。比如说用户觉得某一个功能很不好用,甚至是错误的。但甲骨文的回复却是;对不起,这是标准功能,你只能这样用。类似这种事情很多。

另外,对于每年的维保费用这个事情,陈先生所在企业的管理层也是有些异议的,倒不是说没有掏钱买服务的习惯,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很难理解花钱买了一个产品,其功能缺陷不是由厂家免费召回修复,而是要用户自己每年花钱购买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修复机会,而且这个费用还很高,基本是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也就是等于每五年从新买一遍。同时,对制造业来说,对软件系统并没有像互联网企业那样有频繁迭代的需求,而且,升级的同时还会带来功能测试、流程调整、系统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买维保,甲骨文也很傲娇,我们不找他们,他们也不找我们。”陈先生笑言。

不过,处于升级还是重新实施的当口,甲骨文出现的这个问题,让原有的选项略有了偏差。“如果他们裁掉的研发人员方向是跟ERP相关的,那我们可能就会考虑重新实施别家的产品了”。

石先生:没影响,后续服务都是实施商在支持,原厂的联系很少

石先生所在的机电企业,是当地较早上国外管理软件的企业之一。在他看来,甲骨文的产品还是不错的,产品架构、功能、可扩展性,以及开发接口方面都比较友好。

但是,除了产品之外,石先生对于陈先生提及的“傲骄”也是感同身受。甲骨文的服务在业内口碑较差,比如反应速度慢、解决问题不及时,客户关怀做的不够好。相比其主要竞争对手每年各种客户回访计划,甲骨文早年做的还不错,金融危机之后就很一般了,对于用户来讲,没有什么存在感。

同为传统制造业,石先生所在企业对于升级的需求同样是按需升级。系统运行过程中有些问题,一般都是找实施的合作伙伴来解决。提及未来如果有系统置换的打算,会不会依然考虑甲骨文,石先生坦言道,如果实施伙伴还做,我们可能还会考虑。

张先生:说甲骨文会衰败,无非是屌丝的狂欢

张先生是甲骨文多年的数据库用户,目前正尝试应用JDE ERP系统。近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关于甲骨文要撤出中国市场、甲骨文创新迟滞的一些说法,张先生有点激动。他认为,大家不能看到人家在中国区裁员就说人家衰败,我们也要看到人家整体产业链的调整。

或许与看到信息的来源相关,张先生将这些信息的散播归咎于本土某些IT企业的屌丝心态,很有点怒其不争的意思。他提到中国的IT企业要做好,要认识到自身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说别人只能服务业务相对成熟、传统上规模的静态客户,自己可以服务业务多变、规模较少、互联网特性强的动态客户。但如果这些动态企业真的实现了快速成长,对于双方的发展会起到良性互动的作用。否则就会是人家“老虎一个能劫道”,我们则是“耗子一窝全喂猫”,这种动态也是不值得说道的。所以张先生建议,本土的软件企业还是需要摒弃盲目乐观的心态,“多些见识、少些空谈,多些实干、少些情绪”。

关于云应用,他们关切的几个问题

在多个关于甲骨文的报道中,都提到了其在云计算等企业创新战略方面的“掉队”。恰逢近两年来,国家强力推动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国策,积极引导企业应用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千企上云”的战略。

但是,如一位经信局负责人在报告中指出的,地方企业云应用的数量尚可达标,但应用的深度和绩效却很低。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管理者对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从三位顾虑的问题中可见一斑。

1

安全及安全感的问题

企业数据安全,从云计算模式初生起,就一直如影随形。在三位眼里,这个问题没有从云方案提供商那里得到有说服力的答案。

另外,是由自身经历引发的安全感的问题。石先生举例道,以往系统出现问题,你是看得见的,无论是团队自己处理还是请实施商过来处理,感觉上都是可控的。但是,上云之后如果是原厂维护。依我们之前跟甲骨文打交道的经历,一个电话可以绕地球半周,系统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解决掉?没有办法给企业领导和业务团队交待。

张先生也谈到,现在中国的软件工程师薪酬被炒得如此高,后续的服务是不是能够保证是个问题。甚至提供服务的软件企业自身能不能长久生存,也是一个目前没有办法保证的事情。

2

个性化及投入的问题

尽管各个云服务商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体量用户的云方案,但在张先生眼里,云计算依然是适合对于安全及应用要求较少的小企业。云服务的好处是便宜,对于上规模的企业来讲,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是一个硬伤。

此外,目前云服务商的受众大多是其定义的动态客户,这类企业中有一部分由于自身的业务多变、对于IT理解的局限,再加上盈利能力有限。很有可能会出现缴费少,系统用不好的情况,业务开展不起来,对SaaS厂商的声誉影响不好,这对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但是陈先生对云服务便宜的说法,自己却有一笔账。对于上规模的制造业来讲,云服务的每年软件使用费与本地部署的一次性购置的软件使用费要便宜,但是按5年计算,算上本地部署后每年的系统维保费用以及硬件系统的采购费用和硬件年维保费,两者基本打平。其他的投入,无论云服务还是本地部署,系统的管理(指跟业务相关)费用只跟业务复杂性以及流程调整相关,所以,从投入上来讲,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

3

频繁升级带来的系统稳定问题

陈先生谈到,企业在上ERP系统之后,之所以不每年升级,不仅仅是费用的问题,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对制造业来说,对软件系统并没有像互联网企业那样有频繁迭代的需求,而且,升级的同时还会带来功能测试、流程调整、系统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陈先生来讲,云ERP系统的固定周期升级是“致命的”。云服务商在后台自动升级系统,因为公有云服务是统一的,不管跟企业相干不相干,把所有该打的补丁都打上去了。这时候,会有几种情况,升级可能对业务没影响,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微小的变化,也可能有非常大的变化,会造成某种业务或某些流程失效,有可能会导致业务好几天没法正常开展。

每次系统升级,IT团队都会很谨慎,需要在测试系统中通过多次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认无误后才能在在生产系统中小心翼翼的部署。如果使用云服务,这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可能每三个月就要来一次。

不过陈先生也提到,最近大家熟知的知名管理软件厂商关于云服务升级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给出几个月的时间让用户去适应等等。这些变化,他也在持续的观望之中。

跟三位聊完,笔者感慨良多。从业多年,专业的东西持续一知半解,但对于市场和企业应用之间在信息传递上的鸿沟却是深有体会。虽说甲骨文裁员事件被放大起因是在一个不合适的时候说了不合适的话,这应该也是其傲娇的习惯使然。但是,要市场还是不能太傲娇,否则即使是云战略成功了、超前了,也难以得到客户的信任。

另外,倪光南院士不久前在数博会演讲时呼吁,中国在网信技术上有一些先发的优势,比如电商、移动应用等等。如果能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可以做到弯道或者变道超车的。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多些对技术研发创新的执着,少些炒作和浮躁。未来没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被提防、被打压,且无惧打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530A0RE3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