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开学AI盯着你!趴桌子、玩手机、睡觉、举手几次…无所遁形

9月2日,全国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还是大学的学生都开始重返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同一天,一张与课堂相关的图片却意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中,清楚记录着每个学生趴桌子几次、玩手机几次、睡觉几次、举手几次、阅读几次、听讲几次……

新学期开始后,很多返校的学生都发现校园中多了一些摄像头,如果这些摄像头都具有上述捕捉行为的功能,那也意味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

在这个广为流传的图片上,明显印有“MEGVII旷视”的LOGO,因此这也被认定是旷视的视觉AI系统。

此前,旷视曾对外介绍过视觉AI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称“旷视科技将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集成在考勤及行为分析摄像机MegEye-C3V-920和行为分析服务器中。通过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分析,反馈学生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从而辅助教学评估评价”。

对此,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质疑的声音。

微博网友@罐头辰表示,“本人关于校园的美好记忆,来自于上课时的纸条、干脆面、偷瞄喜欢的女生,我不懂天才少年眼中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估值800亿的旷视有多了不起”,“只是觉得,如果有人要控制、扼杀和剥夺亿万人少年时代的情感,那他的公司技术再突破也并不会青史留名”。

9月2日晚,旷视科技针对此事发布官方声明称,近日网络上出现的一幅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而旷视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旷视的智慧学校解决方案可以协助学校管理人员提升效率并保障学生安全,主要用于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方便学生安全出入校园。

不过,这张图片所描述的场景哪怕真的只是概念演示,也引发了外界关于AI技术的探讨,毕竟,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AI换脸”还余波未平。

当AI“潜入”课堂

类似的学生“监控”不是新闻。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在两间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是否抬头低头,抬头低头了几次,抬头低头了多长时间,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系统的“法眼”。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也在去年 3 月份引入了一套类似系统,通过在教室安装 3 个组合摄像头来实现无感刷脸考勤。系统每隔 30 秒会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 6 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用以教师的教学反馈。

旷视不是唯一一家研究AI课堂分析的AI企业。2018年的安博会上,可提供场景解决方案的安防厂商中,有一半都表示可以做AI+教育为基础的人脸识别监控。

网友评论

有网友评论表示,“想想就觉得恐怖。如果哪个学校安装这个,我绝对不会让我孩子上这个学校。”

也有网友指出,“学校应该是个培养人的地方,而正常人就应该有喜怒哀乐兴奋懈怠开怀懒倦的情绪不是吗,现在的学校哪儿是在培养人啊,而是在培养升学率。”

还有网友称,“你能检测到学生不专心,但如何让学生专心却无能为力,就是本末倒置,如果应用场景变化一下,变成用学生体验数据来考察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又不一样了。”

侵犯学生隐私?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表示,学校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语文老师唐伊豆则对雷锋网表示不赞成AI摄像头分析进入课堂,教室是存在隐私的,它更像是一个特定的师生群体共有的空间,“用摄像头考勤可以接受,但采集和监控课堂行为是一种过度的介入,它暗含着对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会影响师生共同建设的一个安全互信的、自在舒适的环境。”

还有评论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一辅助教学模式的价值,但这种类似于“监管”的教育方式,极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造成的后果不亚于拔苗助长。更直白点说,减少学生的课堂自由,不该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教育也不应该只是监控和数字,其本质在于鼓励和激发。如果技术只是帮助我们从机器里看“一个个机器”,那么它的价值将被一点点消耗殆尽。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的应用,引发了隐私保护的丧失,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零隐私的社会。”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指出了人工智能武器化,这个全局风险使得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成为必要。

目前,在许多AI问题上,法律尚未完善,大部分情况依靠企业的道德约束。在IT界流传着“数据就是价值”的说法,但是数据不能滥用。

在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稿中,针对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有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等,而且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纳入保护的范围。

21Tech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白杨)、镁客网、IT时报(vittimes)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4A0OL9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