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10月2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朱彩云 张均斌)“我们科研人员习惯写论文都有出处,这是我们的优势,对每句话负责,这对我们产业化发展也有益处。”在今天的中央媒体“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总裁赵勇分享了科研人员在产业化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思考与感受。
十年前,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研究团队为基础,在安徽省政府鼓励“科学成果转化”下,国盾量子成立,成为国内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公司。
对赵勇和团队来说,量子技术的“不太可视”成为该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难点,“我们要做的是从微观系统做实用化应用,比如量子测量,这需要对接相应的市场需求”。
但更特殊的感受来自于科研人员与“做企业”的碰撞。“最早我们不知道是以做科研的状态做企业还是以经营的态度,老院长也说‘搞公司离学校远一点’,我当时不太理解”,十年来,逐渐明白区别的赵勇认为“科研人员”的身份与状态有利有弊,“优势就是实事求是”。
“不光要鼓励科学家做产业化,还要鼓励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式,合适的团队,合适的思路。”赵勇说,现在中国慢慢形成这样一个环境,能让大家实实在在做科研,成果转化,做产品,并在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得到认可。
对赵勇和许多有想法、有基础的科研人员来说,国内相关机制体制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政策保障也提供了一定指导。
“像服务于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赵勇介绍,单纯从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发展会有些缓慢,包括国盾量子在内,很多企业都得益于国家的创业环境,之后能够自己良性运转。
如今,从合肥起步的量子通信产业正逐步走向全国。山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都已将发展量子信息技术、建设量子通信网络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落实。在量子通信的竞赛中,中国暂时领跑。
“未来的产业化会越来越多,但仍要清楚创新创业的概率是极小的,特别是在无人区。我们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也逐渐平衡了心态,认识到需要和大家走在一起,去融合。”赵勇说。
领取 专属20元代金券
Get大咖技术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