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央行最新表态: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因素

拍照时如果镜头距离够近,拍出的“剪刀手”照片可能会泄露身份信息。这则消息让不少人陷入迷惑和焦虑。专家建议不要在3米内拍摄带有“剪刀手”的照片,带有指纹信息的照片也尽量不要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此外,央行认为,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因素。

剪刀手照片是怎么泄露身份信息的?

9月15日,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在“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上表示,通过照片放大技术和人工智能增强技术,就能将照片中人物的指纹信息还原出来。“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指纹信息通过照片被提取后通过专业材料制作成指纹膜,可被不法分子用于各种通过指纹技术来识别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纹门锁、指纹支付等。

制作指纹膜的工具

来源:澎湃新闻

可能有不少网友会感到焦虑,那么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指纹信息?

除了不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指纹、不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外,张威提醒,不要在3米内拍摄“剪刀手”照片,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网上乱发。另外,家里若是有指纹门锁,尽量设置指纹+口令的双因子方式打开,才能保证安全。

随着指纹、语音、人脸等生物识别方式逐渐发展,我们能把语音转化为文字、通过人脸识别安检、指纹开锁,生活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可能被用于非法渠道,一旦个人隐私泄露会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损失。技术发展通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自身数据的安全,我们有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规避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央行: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因素

当然,如果不法分子有心套取数据信息,单靠个人的小心谨慎似乎会显得单薄无力,这时候就需要监管部门严查相关的不法行为,并对此进行处罚。近日,央行就对人脸识别存在的问题进行表态。

在9月20日举办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金融机构在相关交易时,人脸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的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同时,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

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现实生活中通常综合人脸、声音、体态等多个弱隐私特征来认识他人,不光看你的脸,还要听你的声音、看你的动作,综合判断你是谁,来认识一个人,这些特征普遍显露在外,往往容易通过远程非接触的方式,在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采集,当前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但问题在于,部分机构高估了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在网络空间仅依靠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隐患。

人脸支付识别应用需要遵守什么原则?

李伟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信息采集要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原则。人脸特征是重要隐私,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确保人脸特征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是支付交易要坚持“表达意愿、多重认证”原则。考虑到人脸识别过程悄无声息,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保护用户的知情权、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必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平衡好金融服务的安全与便捷。

三是安全管理要坚持“风险补偿、全程防护”原则。鉴于人脸识别高度依赖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攻防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因此要主动建立健全风险赔付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加强人脸特征信息端到端的全链条安全防护,切实保障消费者资金与信息的安全。

后续,人民银行将对此强化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工作。

新金融评论综合自经济参考报、澎湃新闻

课程预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21A0KMPZ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