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氢能潜力,他们在中国讲如何操盘

行业周观

VIEWS

本报记者 付鸿烈

“可以看到,天然气以及电力运营商们,他们都意识到了氢能的潜力,氢能在未来会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荷兰气候政策与经济事务部,能源气候委员会氢能项目主任Han Feenstra 于第四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车汽车大会上说。9月26日上午,大会在江苏如皋召开,多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氢能源领域的发展经验和学术研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除了荷兰的专家,日韩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也在大会上分享了各国开发氢能源的现状与战略布局。

日本原环境大臣原田義昭

日本原环境大臣原田義昭在会上说:“我们希望社会对氢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仅只是从能源行业来看,也是从环境政策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达成氢能社会的愿景。”氢能社会的达成首先是要让社会对氢能有需求。原田義昭表示,社会需求量一定要提升,并且还有很多的技术有待开发。同时,他提到在小范围区域中,商用车型示范运行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日本正在运营加氢卡车和加氢叉车,今后还将有大量使用氢能源的垃圾车出现在街道上。原田義昭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氢能在需求方面一定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韩国氢能促进局局长Jeahang SHIN

在日本示范推广氢能源汽车的基础上,韩国布置了更为详细的氢能源规划。据韩国氢能促进局局长Jeahang SHIN 透露,今年1月,韩国政府公布了氢产业发展路线图。在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韩国将全面进入氢能经济社会,并在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氢能发电以及氢气供应方面出台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据悉,目前韩国拥有27座加氢站,并通过燃料电池支持51个电站发电。目前,韩国主要通过副产氢获得氢能,2022年,韩国将会加入水电解技术,从而增加氢能产量,到2030年,韩国将会在此前基础上加入国外进口氢进一步提高供应量。除此之外,韩国还将建立可补充氢能的港口,同时进行液化氢储运船的开发、示范以及商业化应用。

德国国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交通基础设施部

部长Thorsten Herbert

除了韩国,德国政府也将在2019年底推出国家氢能计划,并在12月份通过内阁决议后发布。此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已经实现了部分脱碳交通的小目标。德国国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交通基础设施部部长Thorsten Herbert举例说,德国正在利用LNG(液化天然气)为船只提供动力。空客公司也在探索氢能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目前氢能源飞机已经在德国成功试飞。在公共交通方面,部分氢能源公交车将在今年10月交付给科隆交通局,帮助地方实现公共交通脱碳。此外,西门子公司也正在研发氢能源火车。在氢能源的发展方面,除了燃料电池汽车,德国在水路,航空,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上都取得了突破。

加拿大前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主席Andreas Truckenbrodt

“我们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品方面都在不断地铺开,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应用。”加拿大前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主席AndreasTruckenbrodt说,加拿大不仅把氢能源看作是一种燃料。“加拿大的许多公司都在进行水电解制氢项目。”Andreas表示,在满足自用的前提下,加拿大还在利用氢能发电,并将氢气出口到其他国家,“氢能产业将对加拿大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并创造了20万个就业机会。”

我国目前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与标准助力氢能产业生态健康发展。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内部设立了标准创新管理司和创新技术司两个职能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李玉冰在讲话中说道:“氢能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据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初步构建了国家标准体系,完成了近百项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国家标准,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国际标准化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

目前,我国氢燃料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车辆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政策标准不完善、企业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示“在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国氢能源产业初步形成了从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到燃料电池整车设计集成的自主研发体系能力和小批量生产制造能力。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运行超过3000辆氢燃料电池车,运行的加氢站近30座。”

最后,李骏为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稳步开展以最终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为目标的试点示范;2、推动现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实现产业链重点环节提质增效,建立有利于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使用环境;3、聚焦公交、物流等重点领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试点示范。“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不是对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等既定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改变,而是要与其实现需求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化的未来。”李骏说。

------------------END----------------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现已入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29A0LYE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