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后朋友圈假象”下的微信青年人际关系

“后朋友圈假象”,即微信朋友圈作为个人情感吐露的个体化平台,由观点真实转向观点删前真实。高校学生将人际关系维度的批评性朋友圈短期保留后即删除,以防止他人对自我产生“戾气”印象与报复行为,使朋友圈呈现出风平浪静、一团和气的优美假象。青年行为诡异地透露出中年化的焦虑色彩。在叔本华看来,年轻人过早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但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流动下,后朋友圈假象绝非是单纯的本性维度能够阐释的。

媒介平台作为本体的外延,其假象映射出的是互联网络信息平台的人际关系困扰,更是时空复杂环境下的全域人际关系问题与批判性文化的困境。在信息革命下的后工业时代,个人隐私甚至可以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外周人际环境。

在互联网高效传播与六度空间关系网的结合中,隐私的无意识泄露给予青年安全感巨大冲击,感情表露的本我渴求与情感泄露成本,成为造就朋友圈怪象的一对矛盾,并给予青年人以弥漫性恐惧。

不同于朋友圈屏蔽,朋友圈秒删呈现全范围、精细化操作。在秒删行为下,发布者(主体)取缔的不仅是某个好友(客体)的观看权,而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观众(受众);相比屏蔽行为的一次性剔除,秒删行为更侧重于情感短期的快感宣泄,并在拿捏时间、情感满足与受众影响的精准权衡之下,进行更精准的自我取缔。删除图文的同时,个体期望表达的真相亦被删除,朋友圈真实嬗变为“前朋友圈真相”。因此,后朋友圈假象是屏蔽行为的升级,其所映射的不是积极的自我调节,而是潜在人际信息监视下的逃避

“后朋友圈假象”下,朋友圈在人际塑形中由自我主体的权利功能(个体的信息表露权利、个人言论的舆论权利、个人情感的表达权利),变为单纯的情感宣泄功能,将朋友圈功能实现降维,自然欲望上,遏制人的信息欲;话语权利上,制约个体的言论自由,观点市场受到制约。在功能降维下,赛亚·柏林提出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都不复存,两者都因潜在人际信息监视所造成的行为成本而消弭。

假象的背后潜在着收敛语境,即个体对他人的潜意识妥协。在这种收敛语境下,即便客体确实存在问题,青年主体犀利的批判性与锐气的作风荡然无存。微信朋友圈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二重性,使得发布者生产符合受众预期的“积极”个体形象;传统规训下的“谦柔恭顺”“含蓄”“明哲保身”,和客体报复旋律的滥用,使得情感宣泄与批评成为微信朋友圈的奢侈品。“不敢说话”下沉至互联网人际交往层面,昭示着互联网社交媒介对人际关系的强烈重塑,而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塑网络个体化话语表达,已经成为亟待青年解答的热络问题。

(本文涉及学术观点,作者享有著作权等相关权利)

文案 | 沈文瀚

排版 | 兰梓朋

审校 | 邢羿飞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12A0OXAZ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