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网络语言真不会毁了这个世界,放心当复读机吧

作为一名社交媒体编辑,我每天都泡在网上,也为自己懂得各种新梗和流行网络用语而感到骄傲。网络用语的传播和日常用语很像:起初只有一小部分网友(在英语世界,通常是年轻人和有色人种)使用,然后被更多经常上网的网友接触到,最后连那些每天刷推不足10小时的普通民众也开始学会,并且被各种品牌拿来做营销。

表情包、gif 动图以及其他各种在线交流方式的迅速普及正在日渐成为严肃学术讨论的话题。我们之前也发过关于 meme 和 4chan 的长文。一些人可能会很鄙视 “doge” “smol” 之类的网络用语,但是在另一些人眼中,互联网正在改变日常英语的构成。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Gretchen McCulloch)研究网络语言已经有七年之久,现在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了一本书。《因为互联网:理解语言新规则》(Because Internet:Understanding the New Rules of Language)于7月23日出版,本书详细回顾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史,从目前已知的第一起对 “lol” 的使用案例,到 emoji 表情,再到 meme。

VICE 采访了麦卡洛克,听她讲述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本关于网络语言学的书,以及我们为什么不用担心 emoji 表情会取代英语。受篇幅所限,采访内容有删减。

VICE:为什么想到写这样一本书?

格雷琴·麦卡洛克:“我想写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这样的话乍一听起来好像很奇怪。网络发展日新月异,而书本只能以非常静态的形式保留一些东西。你不能像在网上更新帖子一样去更新一本书。我想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去探讨这样一个和网络变化一样快的话题。到了未来某个世代,人们可能不知道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感觉。网站会由盛转衰,最终走向关闭,像 Geocities 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把鲜活的、动态的东西精简成为稳定的、静态的形式。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你能够用文字概括一个特定的时代,那这就相当于某种历史记录。当它最终成为历史时,你就可以拿它作为参考。

至于为什么这本书现在就可以看,而不需要等到五十年之后再看,是因为要让人们去了解一些很复杂的东西,读书依然是最好的方法。我也写过很多的短篇文章,但是每次写这些文章,都要假定读者从来没有看过我写过的任何东西,或者看过任何关于语言学的东西,或者对于互联网并不了解。但是如果是以书为媒介,你就可以深入探讨更多问题,因为书本给了你更多的空间。

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言论,担心 emoji 表情会 “取代” 文字,担心我们未来都会用表情符号说话。在《因为互联网》一书中关于 emoji 表情的篇章里,你说这都是杞人忧天,因为 emoji 表情并不是一种语言。那么 emoji 表情到底是什么?

关于 emoji 表情在我们的交流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很喜欢把它们比作手势,就好像竖大拇指或者比中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手势,但是我们在做手势的时候并不会真正思考自己在做什么。和我一起主持 podcast 的劳伦·高恩(Lauren Gawne)在这一块做了很多研究。

把 emoji 看作一种手势,就能解释为什么它们为什么流行得这么快。人们在使用手势时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在于一些手势有传统的名字,但是一些手势并没有。像竖大拇指、比中指、眨巴眼睛都是有名字的。只要提到这些动作的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你要描述自己的旅行,你可能也会使用各种手势,但是这些手势并不见得有传统的英文名。也许你会做出指向动作,会把手摊开,你可以做各种手势,但你没法像说 “竖大拇指” 一样说出这些手势的名字。

Emoji 表情也有明确的区别。一些 emoji 表情有标志性的名称,而且是专门作为 emoji 来使用。比如眨巴眼的表情,拇指和食指架在下巴上 —— 当你说完一句话再加上一个表情,就能赋予它额外的含义。它可以改变你说话的意思,改变你说话的含义。

然后还有更像是某种单纯图示的 emoji 表情,比如生日蛋糕。你没必要熟知 emoji 表情,也能够明白生日蛋糕的意思是生日蛋糕。虽然要理解生日蛋糕背后的含义,你要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但是除此之外,这个 emoji 表情就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了。相比之下,表示思考的那 个emoji 表情就需要一定的 emoji 知识才能理解。

一些 emoji 表情会有一些特定的 “额外” 含义,比如 “笑哭” 的表情,如果不了解 emoji 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纯粹是哭的意思。把它和手势放在一起理解,你就能明白为什么 emoji 会有不同的功能。另外这也意味着 —— 我们经常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说话。语言和手势是有互补关系的。

谈谈《因为互联网》中没有提到的一些内容 —— 也许会在未来的版本中出现 —— 就是 voice memo 以及 Alexa 一类的智能设备的兴起,还有它们对网络语言或者整个语言学的影响。

我也考虑过要不要在本书中加入相关讨论,但是最终选择了放弃,是因为目前人们对语音技术的使用大都局限于向机器发出指令。你对机器说:“设定一个五分钟的计时”,这叫人机交互,这不叫对话。哪怕是我们说的 “对话式设计”(conversational design),其实也是另一种人机交互。我不会在书中讨论如何设计菜单键。谈论 “设定一个五分钟的计时” 之类的语音指令,和谈论如何做计时 APP 的图形设计、好让你按下一个按钮就能设定计时,其实是一回事。

当然,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真心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看到更多的研究,因为我觉得很多人确实是在用 voice memo 进行交流。目前相关的研究也不是没有,特别是涉及到难民人口的研究,因为有一些难民是文盲,或者他们没有能够支持他们语言的键盘。因此他们只能使用 voice memo,否则很难和其它人交流。对他们来说,使用录音更加简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使用案例。

你觉得我们最终说话会是一个味道吗?既然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网上,我们的词汇是否会走向统一?地方俚语是否会走向死亡?

像你说的这种预言很多,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多年以来,每当有一种大众传媒崛起,就会有人认为这将导致不同区域的说话方式走向瓦解。在19世纪的一些早期方言调查中,就已经有人说:“好了,现在报纸出现了,人们说话的方式将会出现改变。” 几十年后电台出现,也出现了这类言论,之后的电视也是一样,现在又是互联网。

这种盛行一时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大众传媒造成这种破坏性影响。我觉得还是有点夸大其词了。有些俚语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很多俚语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但是也有基于地区、年龄或者代际的俚语。这些俚语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传播。你会看到一些网络俚语有明确的拼写,或者带有特定的 emoji 表情或者表情符号,具体取决于文字内容。“smol”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俚语,不依附于任何区域,单纯通过网络传播。

最后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特别讨厌的网络语言吗?比如某个俚语或者 meme?

我真正反感的是人们鄙视网络语言这件事。创造网络用语的人是带有强烈的创作意识,也极富创造性的。你当然可以说:“你看,这帮年轻人又在做这种我看不懂的东西,所以他们做的事情都很无聊。” 最让我反感的是对网络语言的反感。你很容易把它当做是一种交流过程中的偷懒行为,但实际上在网上交流时,要精准捕捉你想要表达的语气,往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

// 作者:安娜·艾欧文(Anna Iovine)

// Translated by: 英语老师陈建国

// 编辑: 胡琛浩(Arvin Hu)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2A0FRY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