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一周谈│“隐私换垃圾袋”,容易换丢企业的“良知”

第一时间了解最新财税政策,后台领取大礼包!

上个周末,伴随着狂暴的台风“利马奇”,杭州这座知名的城市又火了一把。只是这次引起的不是反响,而是非议。

8月8日,浙江本地知名媒体报道,杭州江干区曙光之城小区的郭女士爆料称,小区里领垃圾袋的机器换了,原来是刷卡领取垃圾袋,从7月份开始要先下载安装APP才能领垃圾袋。重要的是,这款APP不仅要开放手机通讯录、照片库等涉及用户隐私的权限,注册时也需要与手机号和家庭住址绑定。“领个垃圾袋,还需要看我的通讯录、相片库?这不是侵犯个人隐私吗?”

联想起去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隐私换便捷”的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为李彦宏喊冤,认为李彦宏的原话不是这个意思,是媒体过度解读。最后央视发声,这件事不是李彦宏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部分企业漠视用户隐私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漠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隐私换便利”已经成为了这部分互联网企业“真心的大实话”,已经形成了扭曲的企业/行业价值观。

用户的隐私是什么?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流量?是价值?是估值?

一句话,是生财之道。

可是隐私对用户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

01

拒绝隐私授权,就领不到垃圾袋

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垃圾分类的新方法,杭州该小区便使用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按照领取流程,需要先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下载并安APP,完成用户注册,才能领到垃圾袋。而在安装时,手机跳出来提示授权各种隐私信息使用,不同意则安装过程中断,机器不能被使用。

有记者采访到APP的运营单位——杭州轻松环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绑定手机号和家庭住址是为了推行垃圾分类时能够垃圾溯源到户,只要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袋垃圾是谁家扔的,甚至知道是哪天扔的。要求用户开放包括通讯录、照片库,主要是给垃圾巡查员、监督员用的,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给垃圾拍照、上传。该负责人也承认,如果只是领取垃圾袋确实用不上这些隐私权限,只是因为以后APP内集合更多功能,可能会有隐私需求,相当于提前做了相关功能预授权。

有律师表示,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该APP要求开放权限必须明示并经过用户同意。譬如在初始的安装时,APP除提示用户开启“定位”权限外,还应当明示收集、使用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不得超出合理范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根据该APP在《服务条款》中所述,该APP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回收服务、领取垃圾袋、兑换礼品、购买商品等服务”。因此,该APP应当进一步合理说明,哪些服务项目与权限有关。

02

“隐私换垃圾袋”,要有个说法

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行垃圾分类,想了不少办法,其中就包括免费发放垃圾袋。杭州这种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就是由街道主导、社区配合,组织企业在各个小区进行安装。初衷是好的,可是到执行的时候就变了味道。

这件事最关键的利害点在于,公众会以为有关部门借推进垃圾分类的行动之际,收集市民的个人隐私,或者是相关部门授权商业企业收集用户数据,便民措施裹挟商业目的,严重地打击了职能部门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和信誉。

该APP引起公众舆论的反弹之处在于,涉嫌变相强迫授权,不授权隐私使用权限,就不得使用功能。今年1月起,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明确要求“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然而州这款垃圾袋发放APP,用户一旦选择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安装过程就会立即停止,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要挟用户,属于专项治理的对象。

显而易见,根据该APP运营公司负责人所说,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功能,自然没有相关的服务,为什么要预授权?“垃圾袋换隐私”不能止于公众的质疑猜测和企业的自说自话,有关部门必须介入调查。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视情形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直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03

不要将科技变成“强权”

自今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截止到7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公告显示,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春雨医生、魔漫相机、韵达快递、天天酷跑、趣店、探探、猎豹安全大师、人人等30 款App违反《网络安全法》,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开启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不同意则无法安装使用。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要求,上述App运营者30日内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工作组将建议相关部门依法处置。

尤其是去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而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说了错话,反而是他也许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1)中国用户真的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吗?算法和大数据推荐,让资讯匹配读者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录;稍稍浏览电商平台,同类产品和链接立即推荐;甚至有开放手机通话权限的APP,记录用户的电话内容,进行相关餐厅的推荐,数据巨头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

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并不是用户“愿意”,而是“不得不”,就像前文的垃圾袋,不授权连个垃圾袋都拿不到。

(2)为科技建立适合的“囚笼”。不断迭出的大数据负面新闻,说明了一个现实问题:科技已经成为了一种切实存在的强大权力。每当面临人类本身无法反抗的力量,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把“权力”关进“囚笼”。科技巨头在这件事情上,要敢于担当为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两会期间,就有委员建议制定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三原则”:将数据信息视作用户个人资产,保障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明确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责任。数字时代已经来临,那么用户的数据自然是自己的资产,传统意义上的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向数据安全权拓展。

总结:FACEBOOK遭遇了危机,扎克伯格明白了数据滥用将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懂得了要保障个人隐私权利,懂得要保证大数据不被异化。那么,“做垃圾袋发放APP”的“负责人们”,也必须懂得这些道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3A0PFC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