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平安买了个机器人管理180万员工,还有17年也许我们全会失业

如果你喜欢啡小沫,可以把我置顶星标哦~

作者 | 啡小沫

01

前些天接到某手机运营商的客服电话,给我推荐一个大流量包业务。我手机双卡,另一张卡已经办理了不限流量业务,所有这个卡的流量完全用不上。

我解释说我不需要,以为就可以结束对话了。没想到客服突然变身批发市场大姐的语气:“办一个吧,办一个吧,我给你开通了啊。”一副立刻就要强卖给我的姿态。

头一次遇到手机运营商的客服销售力如此强悍,吓得我赶紧严肃地连声拒绝,才作罢。

说起来,最近还接到过几家银行的客服给我推销保险。都是那种乍一听超便宜啥都保,其实算下来性价比超低啥都保不够的保险。我这个自己研究了5年保险,还经常写写理财保险的108线自媒体人,当然不会跳入这种坑。

鉴于是各大行的客服电话,我一搬还是客客气气接听,告诉对方我不需要。结果发现我耐心听对方讲,语气再一缓和吧,对方就默认你有需求,进而不断加码安利。为了不浪费彼此时间,我只好直接挂断。

不过手机运营商啊、银行啊的客服们从爱答不理到花式主动出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传统垄断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最近我在听吴军老师讲5G的一门课,有一部分印象深刻。是说未来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一定是会改变产业格局的。

然后有人会认为,电信企业是垄断行业,它们宁愿不发展,也不会打开市场的口子。但是,吴军老师说,这还真由不得企业。他引用了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变革,产品和服务会让几乎所有人受益。但是,不接受升级、变革的人,没做好准备的人,从就业角度讲,就会成为受害者,被淘汰出局。

02

前些日子,一篇批判罗振宇的文章火了。

基本逻辑是罗振宇鼓励过的新物种死了,罗振宇看好的明星企业黄了,所以罗振宇是毒奶。罗振宇说“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得极其陌生”,现在2年多过去了,不是没变吗?人工智能不是还很远吗?所以罗振宇是毒奶。

竟然获赞无数。

罗振宇不是预言家。他只是在尝试着分析这个快速变化着的商业社会的逻辑。我想对创业者失败的包容,对观察者判断的多维思考,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吧。

在不确定性中,追求板上钉钉的确定性,认知的出发点就错了。

而且,绝对不要低估10年、20年后,这个世界可能发生的变化。

吴军老师讲5G的课上,提到过一组数据:

从1952年IBM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诞生,到1959年计算机用于飞机订票,中间只有7年时间,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甚至IBM的掌门人老沃森自己,都认为全世界那么点事儿,只要5台计算机就够用了;

而从1959年美国航空公司开始使用IBM计算机开发订票系统,到整个西方航空业普遍采用计算机订票,中间只有1年时间,计算机的高效使得不使用它的公司根本无法竞争;

2003年日本的KDDI公司率先实现3G商业运营,而这距离2007-2008年苹果和谷歌让移动互联网普及,中间只隔了4、5年。

再说说人工智能到底远不远。

陈春花教授,前些天在杭州校友会上的演讲中,讲到她最近调研的的实例。

我们都知道的平安集团,有180万员工。它花几个亿买了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机器,用这个机器来管理180万人。招人的时候,是机器人看简历;考核的时候,全部是机器人在考核人。

所以,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如果不让自己的认知升级,不能适应变化,就完全可以被机器很好地替代掉。

腾讯有一款产品,已经投入了应用。是用机器替代医生,去读心脏病人的片子,诊断的准确率比医生高得多。

所以,不要低估技术进步的速度。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其实是暗流涌动。

麦肯锡的报告中预测,到2036年,几乎所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行业,全都会被机器替代掉。距离今年,还有17年。

我们这代人能见证的变化,超乎想象。

03

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如何应对?

1.基于效率做决策

还是引用吴军老师在讲5G的课中,讲到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说有个退休老领导,曾和他聊起当年邮电部变革的故事。第一次变革,邮政和电信分家,那时电信规模小,基本在部里有点根基的人,都去了邮政。第二次变革,有线电信和移动通信分家,那时候没有人看好移动通信,有点根基的人,都去了有线。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迫不得已去电信和移动通信的,全都因祸得福了。

吴军就讲,如果把我们还原到当时,该如何决策?

他提供一个方法,考虑信息和能量的关系。电信比邮政的效率高,单位能量传递信息多。同样,移动比有线效率高。

而效率高的,单位能量能传递更多信息的,都蓬勃发展起来。

我们再回头看,航空公司运用计算机订票,宝宝们吸引走了传统银行的资金,人力资源机器人代替人看简历,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抉择时,也许可以抓住效率这条线索,帮助我们选择。

2.做终身学习者

我有一些朋友,在欧洲读书。他们几年前就常常跟我讲,说在国内,30多岁,如果想重新深造,再坐进全日制的大学课堂,就会被当成异类。

但是在欧洲,这非常正常。大学课堂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有人可能是为了圆年轻时的梦想,有人是纯粹对某个学科感兴趣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就重回大学来学习,有人是退休后充实自己的生活。

我想,要不了多久,不仅在欧美,这也许是整个世界学习的常态了。

未来我们毕业后工作几年,可能就会发现时代变化之快,让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输出了,所以可能需要再深造几年,才能升级认知,更好地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

当然,学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不一定是传统的坐在大学课堂,这也必会遵守单位能量能传递更多信息的原则。也许用慕课的方式修学分拿毕业证会普及起来。

总之,一定不要丢掉不断学习成长的能力。

这也许是在超乎想象的不确定环境中,助我们找寻机会、谋求发展的最有价值的能力。

-END-

你的转发

是对小沫最大的支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4A03BH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