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这场关于“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圆桌对话,信息量好大!

昨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行业主题论坛圆桌会议分两场进行,第一场讨论的内容为“AI赋能学校——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第一场圆桌讨论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主持。圆桌会议嘉宾有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

李永智: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这件事,从内涵和外延上到底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

我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孩子自主自学自育自我觉悟,我是语文老师,AI汉语拼音的解释是爱,我希望爱是教育的真谛,我希望人工智能让人类更恩爱,谢谢。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给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刚才我在听众席上已经跟旁边的专家在交流,他问我闵行区我们要做一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到底要做一些什么,意味着什么,我当时也讲了几句。

首先第一个我认为意味着我们教育资源就无边界了,第二个我觉得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流程需要再造,意味着我们整个的教育对孩子来讲更加回归本源,更加回归我们教育的一些规律和科学。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我觉得赋能学校从大的面上来讲,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到一个学生内部来讲,我觉得是通过我们智能设施设备,通过智能感知,借助于计算进行分析与判断,我们教学设施、教育管理进行分析和判断,来对一些要素或者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来实现我们因材施教和质量的提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

我想AI赋能学校,其实将在形式内容上,将在教育的方式和空间上,都给人类带来一个巨大的改变。

2014年的时候,我在联合国参加一个大会,我做了一个发言,我说ICT加上人工智能AI,可能将会产生一种新的革命,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它将造成新的6个“any”,就是任何,for any person,所有只要你想学习,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 in any time,在任何时候你想学习,不像现在我们只有跑到学校上课的时候铃声响起才可以学习,at any place,在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不仅在课堂,可以在厨房,可以在卧室,可以在飞机上,for any class(音),学习任何课程,也许你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是你对希腊史非常感兴趣,网上去找,网上可以送给你,at any level,在任何层次,比方一个孩子只有三年级,但是他的数学非常好,那你可以学习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的内容,这种情况已经大量发生了。

另外人的学习方式、优势和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再加了一个in any pays(音),用各种各样的节奏去学习。所以我自己觉得,如果说赋能学校,他将打破我们学校的围墙,让我们的教育走向方方面面,为所有人都提供,这是我的想法,这是我的希望,谢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

今天听了不少嘉宾和企业代表的发言,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说计算机和认知交互组成人工智能,我们一般认为其实这个是在网上各个公司我看他们的里面的宣传词,基本上都会这样说,基于大数据学习行为的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在推理、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能够助力于学校的因材施教,以使学校专注于想象、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有一个疑问了,并不关注于想象、创造和创新的人工智能,究竟能够给我们学校赋能什么,我想这个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当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我先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

我想AI首先是一个信息技术,所以内涵肯定首先是一个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之所以和以前不同,我觉得它可能是一场变革,刚才也谈了。我记得年初我跟李主任探讨AI跟教育的结合的时候,当时谈到最振奋人心的是它其实提供了一种能力的飞跃,这种能力飞跃实现了在规模化的情况下还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句话从我们中国传统来说一直是很强调的,但是可能以前只能是小范围的,面向某些精英的因材施教,真正在普遍教育的情况下,能够规模化的低成本地去做因材施教,我觉得可能要得益于AI,得益于云,得益于大数据等等一系列的变革,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次变革。赋能本身除了赋能之外,本身也会促进教育的变革,所以我感觉它的内涵是赋能和变革交替上升的过程。

李永智:刚才各位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可能是一种革命性的影响,我们想接下来探讨一下在大家的脑海当中,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最终的理想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到底把现在的学校办得更好、更有质量了,还是到底是颠覆了学校,把工业时代的学校体系彻底打破了,建立了一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我们也知道徐汇中学最早建立了5G的实验室,能不能结合你们学校在这方面谈一谈你理想中的人工智能对你的学校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

我在想人工智能赋能学校的冷有哪些能,第一个我想肯定是学能,就是学习的能力,因为它打破了时空,比如地理课,孩子们戴上MR眼镜就看到了九大行星的运行,我们生物科就看到了血液在心脏里的具体流通,这是第一个学能,是虚实结合,或者是虚实相生。第二个提升的效能主要体现在研究能力上,孩子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能力有大幅度提升,而且甚至也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场景。

还有就是孩子们这种跨学科综合的创新能力,我们一节课里可以把生物、地理几门课程整合起来,以往是很难的,这是首先学能和效能的体现。

还有创能,孩子能够进行实实在在的一些创新研究了,这是以往我们很难做到的,我们学校现在开了有机器人火星车、水下机器人、小卫星、5G、MR等十个人工智能课程。这十个课程当时我们出于一个最基本的想法,就是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

去年我们的同学代表学生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言,对我触动也很大。我想我们的人工智能怎么样在普及中落实,所以我从前年开始,去年全面落实,六年级和高一通通开设了编程课,我们让孩子的科学素养,孩子的人工智能水平,孩子的钻研精神等等能做到一些普及,这是我们在想能够让他为孩子再添上一个大脑,或者再添上一些学习的工具,这是我们做的比较多的一个地方。

还有一个在创新教育这一块,我一直在想,因为我们平时很多教育,我们的学科教学总是面向过去的,内容实际上相对来说不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人工智能为我们真的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这也是我们更大的创新平台。

所以我的体会是人工智能使我们的学习有无限潜能,人工智能使我们的学习有更广阔的空间,最关键的是人工智能给我们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李永智:闵行是全国七个智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我们知道闵行对于教育信息化从整区规划、整区推进来讲,已经进行了多年尝试,也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建设过程中,你们怎么从整区构建角度考虑,另外你们准备建成什么样?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

刚才我们曾校长谈到了人工智能赋能如何赋学能,从整个教育来讲是个系统工程,我们除了给学习者赋能,我们也要给老师赋能,也要给管理者赋能,甚至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我们希望能够更加高效,这也是赋能非常重要的内涵。所以我觉得智慧教育名称非常好,我们一直在争论智慧教育内涵是什么,其实不用争论,我们都在脑子里对智慧教育有自己的认识,所谓的智慧其实就是让我们更边界、更科学甚至更精准,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孩子以最低的投入能够获得最高效的学习。

所以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可能会有一些比如从原来的总结性的评价,可能有一些伴随式的对孩子的评价。从某种意义讲,人工智能使得我们对每个学习者的特性,它的兴趣,他的专长甚至它的一些短板,能够对他进行一些画像,让我们每个教师在辅助孩子成长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从区域层面来讲,我们还有一个管理的问题,学校在整个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他也存在着一个优化流程、优化课程、优化学习环境,让我们的学习者更加有效的来获得成长,激发潜能的过程,整个教育系统也是一样的。在我们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跟专业的公司进行讨论,我们讨论的不外乎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管理,一个部分是教学,一个部分更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回归本源的环境。

这个过程来讲,我想我们把教育教学的一些流程方方面面进行一些细化,把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留下来的,包括特别是我们在一些智能型的反馈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一些东西能够留下来记录下来,使得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更加智慧更加智能,这个我想我们可能还会要进一步进行一些研究。

李永智:您是通过掌握一定的数据或者大量的数据,然后再用数据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来实现每个孩子的优化教育。接下来问一下于厅长,应该说在浙江,我们既有杭州,也有浙东山区这样的学校,人工智能对学校进行赋能改变的过程中,是不是对于原来条件差一些的学校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这些学校会怎么样去抓住这个机会,对于一些原来在应试教育中有优势的学校,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什么样被弯道超车的风险,您能不能谈谈您的看法?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我先说个我的想法,我们对一个新的技术带来的影响,悲观者和乐观者往往分歧比较大,其实没有乐观者那么美好,也没有悲观者那么没有价值。我觉得人工智能教育在浙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确实推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总是想,刚才讲到未来的学校,我认为未来学校形态会变,但是未来学校肯定是会存在的。人的成长是需要学校这样的环境的,人格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人工智能的那种传递所能解决的。第二个我想未来更多的是学习体验,独立思考这些是机器人不能解决的,可能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未来这种场景肯定是未来学校有的。当然现有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变化。

人工智能对我们优势学校和薄弱的学校带来的影响,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我最大的期望就是通过新的技术的应用,能够缩小差距,所以我一开始就讲,促进公平,整体提升质量。但恰恰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带来的结果是拉大差距。所以我们现在浙江省做的我们重心放在抬高底部,怎么样用城市更先进的学校来带动薄弱学校提升,我们省里推出实事工程,搞1000所学校联手“互联网+”,把优质资源更多辐射到农村,辐射到薄弱学校去。我们希望有一些改变,但是其实改变的这种成效跟我们的预想可能差距还是不小的。

我们很简单的问题,优质学校带薄弱的学校过程中,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因材施教,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节奏是有差距的。我觉得仍然离不开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现有技术,适合他那个学校的有效方式来改变,我们才可能会看到效果。

李永智: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制定各个学校人工智能赋能的方案,张校长您站在国际视野上给我们畅想一下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学校的变化的理想图景是什么样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

我非常同意刚才我们老总的一句话,就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有可能使我们所有人大规模的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越来越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这是我们的理想,所以英语当中有一个词叫expect,我们期望。我觉得今天的会议对人工智能赋予学校更大的能力,更大培养人的能力充满了期望。但是我觉得它要变成一种现实实现它,从期望到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努力。

我非常赞同,实际上因材施教的一个基础是精准的识别每一个人的需要和实现这种需要的可能,而正在这个方面,我自己提出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人工智能如果仔细地去看,它是两个词组成,一个是artificial,一个是intelligence,前面是人工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赋予这种机器智慧的话,不赋予这种机器大量的智慧的话,不富裕我们对人的发展,尤其是个别不同学校、不同人的发展的认识的话,那么机器没有办法赋予我们能力,我们必须先赋予它能力。

就精准而言,每个人每所学校的需要其实是不一样的,我非常同意,比方说在精准扶贫提高比较弱的学校,通过远程的投送,通过帮助我们那里的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技术以后,这是一种扶贫。对不同的两个个性的孩子他需要不同的学习,那又是另外一种精准。所以我自己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有很多的认识。

在上海我们认识到的问题也不一定马上能够解决,比如说刚才我们讲到我们参加Pisa,当中表现出我们数学、阅读、科学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恰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以及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差了。2012年的时候,在Pisa测试当中有一个选项,不同的国家可以自己决定是不是要参加,好比说阅读、数学、科学是规定动作,每个参加的国家或者地区都必须参加,我们都是绝对第一。

但是在让各个国家自己决定是不是要参加的,在计算机条件下进行的问题解决这个上面,部分国家参加了,我们就不是第一名了。而且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深层的问题,就是他把世界各国阅读、数学、科学作为一个基准,比方说你平均是550分,这个550分就作为零。理论上来说,阅读、数学、科学好了,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强。如果是正向的,比方说你阅读、数学、科学是550分,用计算机用上阅读、数学、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变成560分,它就是正的分,正10。如果你阅读数学科学是550分,但是你用了计算机以后来解决问题,反而出现负向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而上海是负向的,我们既不是第一的,第一是韩国、新加坡、荷兰,我们不是前三位,我们是并列第四位,这前三个国家都是正向的,我们是负向的,不仅是负向,而且是全世界前十位当中负向最大的。我们关注了这个问题,2013年到现在我们继续努力,到2015年仍然不佳。

而且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去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也比较差,因此我觉得,真正让AI实现学校的赋能,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努力,我们是能做到的,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两方面的数据都给了我一个信心,既要让AI走到我们教育里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而另一方面要实现它,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企业都要一起去做,而这个精准就要基于大数据的数据的分析、研究,包括对人的情绪和认知的研究。

我觉得投送资料是信息技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要精准地去分析每个人,分析他的过去,预测他的未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但是我们有希望的一个事业。

李永智:应该说人工智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都会有影响,刚才两位联合提起来,对于薄弱校来讲,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来把他们托高底部,对于其他一些学校来讲,可能是通过人工智能要助力他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不管怎么样,在前面大家所有的谈论当中,更多的谈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我接下来想请教丁教授的是,在现在技术发展受到关注,甚至技术受到过度关注过度美誉的时候,刚才主任也在讲有悲观派有乐观派,我要问的是现在基于规律会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吗,我们在现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讲,在目前技术冲击下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们立德树人本质这个初心做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

在前面我提出这个问题,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说当我们都说人工智能这样发展,将会给教育带来新的气象,改变教育的概念,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我们同时要考虑,其实在每一个技术来临的时候,我们教育还是要坚持自己最根本的东西,比如说教育的本质,我们讲到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在肯定每个学习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不仅仅我们要在教育的机会上关注这种差异的平等,我们还要在过程当中去如何对待每个学习者的差异。所以这个教育的本质,我们感觉在计算机面前,我们无法用一种经过精确的计算,然后形成整体性的最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说任何改革的前提要承认差异,而如何对待这个差异是教育的本质。

这里如何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讲,比如我们拿情景来说,这个大家有共识的,所有的认知活动与情景有关,AI能够模拟情景,但无法模拟千变万化的真实情景。第二是情感,计算机不能计算人真正的感觉,今天有一位院士提到,在经验模拟上他是有困难的,而这一点恰恰对人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即使说的情感计算,我们现在很多的图像设备,说到底只是情感外显特征,就是表情的认知计算,而不是情感的计算。所以这种表情的计算是可以符号化和形式化再加以推理的,但是它并不能计算情感体验。

第三非常重要的,尽管现在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规范,但以认知为基础的教学并不能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非认知能力。而非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控力、协同工作,有效促进受教关系等等。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情感体验、社会适应、想象力、创造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因为学习毕竟是学习化的过程,所以如何促进认知与非认知均衡化的发展,这是人工智能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感觉从电视机发明,从信息技术开始,我们教育经常为之狂呼,教育要革命了。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热潮当中,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做一些深层的思考,可能这样的思考才能真正使人工智能能够赋能和作用于教育,这就是我的想法。

李永智:今天上午马云和马斯克的对话中其中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到底是机器聪明还是人聪明,我是赞同马云先生的观点的,他讲其实人工智能无非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我们拥有足够充分的数据,拥有尽量完善的算法,拥有足够的算力之后,来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在这个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所谓的一种智能。这个说白了,都是人采集的数据、人设计的算法、人提供的算力在既定的情况下的智能。但是也不敢说随着神经网络的发展,或者是随着我们技术的进一步的突破,会有一天也许真的会出现机器比人聪明的状况。但是我还是不敢想象,我想问一下陈总,您觉得到底会不会有一天机器比人聪明,或者是您现在就认为机器比人聪明,也可以说说您的道理。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

我是这么想的,在教育领域首先我是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刚才几位都是使用方。我就想举个例子,我觉得当前阶段机器智能还不是主导教育,只是被教育者所使用的一个工具,远没有达到他可以跟教育者PK的地位。我仅举一下我们闵行刚才讲的云录播课堂,闵行是外来人口很多的区,它每年要建很多新的小学,要招很多新的教师,这些教师上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怎么快速提高他的水平,就要靠教研员去听课去做,教研员人数有限,在非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在2014年就帮闵行教育局一起做了个课堂,录播录下来,远程教研员随时可以调出来看,这时候没有AI,效率也很快。

当前人工智能来了以后我们用人工智能做了很多分析,本需要人去看教师教课的过程,看学生的反应,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做辅助的,把很多东西数据结构化以后,他可能一堂课只要两分钟就看完了,他会有一个初始的报告给教研员,教研员可以基于这个基础去做。但是最终还是服务于教研员做这件时,指出教师上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最后它只系一个工具,并不是独立的智能主体。

刚才李主任谈到一个理想化的场景,我现在觉得有四个场景现在是从供给侧看需求非常旺盛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一个非常迫切的压力,人工智能出来以后,特别是刚才我们腾讯也谈到了,答题过程能够很方便的数字化以后,再加上海量题库数字化,再加上机器算力,确实可以给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配一个指导老师,我做错了马上可以到网上错法是什么,查错做法以后还能推演你几道错题。

对老师也是这样,现在很多学校的考试的批改全部用人工智能批改了,批改完了以后,所有的东西已经数字化了,他马上可以算出来你这个学生哪几个知识点不行,马上可以推荐给你,所以应试教育的普遍能力的提升我觉得是非常大的场景。当然这个是不是符合教育的新理念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个对教师上课课堂上教学过程全面数据化、结构化分析以后我们能够很快帮助老师提升他的教学能力。

第三个我们今天没有太多谈到,就是整个学习环境的管理,因为大量的感知设备出去以后,我们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他到了危险的地方我们会提醒等,包括他每天的课外活动是否有足够的量,这是整个教育环境。第四个更关键,所有这些数据拿了以后,机器智能不会自动触发教育理念变革和教育管理变革,这件事一定是认得智能直到得。第四个场景我觉得可能是更有意义的场景。

李永智:人工智能到学校的应用乐观有悲观,其中还有大家也关注到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说大家会争议说,到底识别学生的表情和行为,这种做法到底要不要做,其实让我想到了早晨有一位专家提到要不要提前给人工智能绑好安全带,也让我想到了大概二十年前,我们在学校的公共领域装监控视频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和争议。实际上现在带来的安全便利已经形成共识了,总之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今天的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的讨论,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哪位专家帮我们说一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

我感觉这有点像传播学当中讲的守门人的问题,谁来守这个门。我们可能不久前都知道Face Book对信息的透露受到的教训,包括现在讨论一个信息过度的问题,我想必要的信息在这样过程中还会需要的,关键是防止过度的滥用信息,一个是过度,一个是滥用,这两个门一定要守住,否则我感觉这样的发展会带来很多的负面的效应。我们怎么样先有这样一个方式去处理,社会公正和伦理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关注,但是也不要因为这个问题不做探索,这是两个方面,比方说可以先在一些实验性的机构进行,得出经验以后,因为这个领域确实是摸索的,尤其是人的信息,有可能会跟随人的一辈子。我觉得两个偏向,一定要守住门,但是不能因为守住门而不去做,因为研究必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比方说我们在国际上参与Pisa等,大家都要写好承诺书,确定每个人的使用权限和范围,首先在研究领域做,因为通常研究领域啊可以走得前沿一些,当然对研究者,对参与被研究的人应该有保护,也有限制。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我觉得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导,特别要重视伦理问题,它不是应用在工业和生产领域,因为它是育人的,人有情感,有人格,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是量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包括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包括对学生公正性、公平性的影响。比如说信息技术应用,如果你涉及到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撑,有些支撑不了的,立马会产生同学之间的心理压力,外部的不平衡带来的心理焦虑。我觉得在技术应用方面,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高度重视。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

我觉得也是,在人工智能用到我们基础教育领域当中来讲,我们作为一个教育人特别要关注它的边界,哪些东西我们可能从教育的应用、提升效能方面,我是可以用的,哪些东西我们更多的要考量到作为人的伦理的一些要求,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边界的问题是我们要非常好的把握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30A0HSC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