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招联消金半年营收增长超五成 行业告别阶段性调整?

消费金融公司已告别共债风险攀升带来的调整期,但新的挑战也近在眼前。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今日,招商银行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披露了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下称,招联金融)上半年的经营数据。

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约46.06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净利润约7.1亿元,同比增长17.5%;总资产规模约为766.35亿元,同比增长26%。

要知道,在过去的2018年里,消费金融公司普遍进入「阶段性」调整。从行业内来看,线上流量红利式微,且不断向巨头集中,线上线下的获客成本趋近,且都在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受现金贷整治风暴,以及金融强监管的影响,整个行业的共债风险上升、坏账抬头,也使得不少消金公司在过去一年里选择了更为审慎和稳健的发展策略。

招联消金在去年也放缓了发展速度,对此,其业务负责人曾表示是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监管不断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主动地调整发展节奏和结构所致。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已告别「阶段性」调整,重新开启了一轮新的发展阶段。

从目前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再度发力的并非只有招联一家。湖北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润5600万元,同比增长69.7%;苏宁易购则在业绩快报中提到,消费金融业务投放额同比增长超过100%。这两家公司的数据也都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

1

「后来者」如何居上?

相比于2010年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公司,以及牌照再次开闸后率先获批的兴业、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5年初招联消费金融算是一个「后来者」。

当时,起步较早的几家公司,典型如捷信、北银、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都已经在早期线下消费场景的跑马圈地中建立起了一定的优势,线下合作的模式也使得他们的业务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

当然,后来爆发的一些风险事件证明了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大量的人为介入难以避免操作风险。但是在当时看来,这依然是一种被验证有效的经验。

而从线上来看,2015年正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大爆发的一年,蚂蚁花呗、微粒贷等产品都在这一年先后上线,几乎所有有流量和场景的互联网巨头都上接入了信贷产品,更不要说P2P行业的狂飙突进。

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在缺少先发优势的情况下,选择怎样的商业模式、战略定位和服务人群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与前辈们一样选择一条成熟的线下路径,还是从全新的线上市场分一杯羹?招联选择了后者。

一方面,招联背后的两大股东——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本身都有着海量的客户,以及线上线下网点。另一方面,招联的创始团队,以总经理章杨清为代表大都来自银行的技术部门,有着天然的科技基因。

所以,在发展初期,招联选择了一种可以最大化利用股东资源和创始团队优势的方式——纯线上模式。

在前端,一方面招联将各个业务受理点全面线上化,另一方面则将产品和服务嵌入购物、旅游等消费场景;后台则通过自建核心系统完成客户信息分拣、信用报告解析、风险定价、信用合同审核、贷款审查与贷后监测全流程管理。

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成为了招联消费金融后来居上、迈入消费金融公司「第一梯队」的关键一步。

伴随着当时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招联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到2016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070%,净利润达到3.24亿元,在开业的第二年即实现大幅盈利。

一个最为直观的对比是,捷信在成立后的几年里,虽然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其2013到2015年的总资产分别为4.63亿、22.04亿、156.35亿,但净利润却一直没能实现突破,三年间净利润仅从1000万增长至3300万人民币。

而造成这两家公司盈利上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模式的差异。线下模式对于门店、渠道和人员的依赖,使得其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成本也急速上升,而线上模式基于高度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模式,大大降低了获客和运营成本。

不同的打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这一点,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规模的增加变得更加明显。到2017年,「轻」模式发展的招联在当年实现净利润为11.9亿元,利润增速达260%,盈利能力已稳居行业前列。

然而,就在消费金融市场最为火热的时候,招联却并没有乘胜追击。当时,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全面进入整治期,腾挪出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对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不失为一个抢占市场的好机会。

但从数据来看,进入2018年以后,招联主动选择了收缩战线。对此,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这个战略选择的背后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消费金融市场共债风险抬升,资产质量恶化的苗头。

事实上,如果复盘招联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其在行业诸多关键节点上的选择都颇具代表性,包括最初的线上模式、自建场景,到后来行业振荡期的收缩策略,以及如今的能力开放。

过往的经验证明,在行业面临较大波动和调整的时期,选择有时比努力更关键。

2

再一次面临「选择」

在经历了业绩暴涨和阶段性调整后,如今摆在招联以及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面前的挑战,并非是一时的业绩涨跌,而是长期的策略选择。

很多从业者也在交流中向我传递了类似的信息——从获客到风控,从技术到服务,消费金融公司正在迎来一场全面的战略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以获客层面为例,一直以来,场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质量、贷款质量,各类消费金融玩家都在积极探索和挖掘。但与此同时,一些热门场景,包括教育、医美等,陆续爆发的风险事件也证明了,场景并不是万能。

所以,眼下来看,同样是切入场景,但选择对方和合作逻辑却发生了编好。

例如,去年底,在中国线下市场耕耘了10年的捷信消费金融终于宣布向3C以外的场景进发,包括装修、医美、旅游等场景,并进一步加速与线上场景的联动,标志着其在场景合作模式上的换挡。

而从线上市场起步的招联,则将场景合作分为中心化(自建商城)和去中心化(外部场景)两个部分。其中,中心化部分通过邀请合作伙伴入驻+招联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目前注册用户已经突破7000万,日均下单金额超过千万。

自建场景是一项前期投入大、运维难度高的方式,目前消金公司鲜有做此布局。但目前来看,在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愈发同质化的消费金融市场,自建场景无疑是一个稳定获取资产的重要渠道,一旦跑通便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壁垒。

而就外部合作的部分,招联的相关人士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尽管过去几年里尝试接触过各类场景,但真正沉淀下来、适合发展金融业务的也并不多。

而在技术层面,消费金融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验证了金融科技在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升效率方面的显著效果。

以风控为例,有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欺诈团伙约涉及150多万人,每年造成的资金损失超过一千亿元。通过自建的「反欺诈GPS渔网技术学习应用」,招联把欺诈风险控制在0.01BP的水平,也就是100万个申请批准当中,大概的概率是发生1单。可以对比的是,2018年底银行卡欺诈率约为1.16BP。

而在「降本增效」的同时,通过强化并开放自身的科技能力,也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增长点。

以招联消费金融的大数据评分体系「沃信用分」为例,依托于股东方的客户和场景、数据优势,招联消费金融基于对通信数据深度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建模、开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分模型。

据了解,该信用分已经迭代到6.0版本,KS值(一个信用评分有效性的评估体系,央行征信的ks值在60左右)超过40。如今这一评分模型不仅是招联对用户进行风险评估的参考,还被广泛应用于联通的线上线下各业务场景之中。

「沃信用分」只是消费金融公司凝练自身科技、风控能力对外输出的一个典型样本。在整个新金融行业走向开放、协作的当下,消费金融公司基于自己的牌照优势和科技能力进入更多场景、提供多元服务已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问题是,谁能真正抓住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3A0NVX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