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王路:打游戏的思考

我最近在玩游戏,玩得眼睛昏花,有时候夜里到两点才睡。从玩游戏中,暴露出自己很重的问题。这里说很重的问题,不是说它有多大破坏性,而是说它潜藏得很深,关联到性格的方方面面。玩游戏本身问题不大,是通过玩游戏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性格和行事风格上的缺陷。

比如,因为睡眠不足,计划一点之前必须要睡了,但是到了一点,这一关恰好输掉了,就非想通过不可。当时身体已经很倦怠了,颈椎眼睛也都不舒服,但就是想赢回来。这种好胜心暴露得特别明显。

为什么想赢回来呢?大概是想证明自己。证明给谁看呢,给自己看。但很多时候,游戏的设计是这样子的,它把很多要素集中到一起,有智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成分。有些游戏还有反应速度的成分。在有运气掺杂的游戏中,想去证明自己,其实是比较愚蠢的。

给定一种智力水平,通过一关的几率,比方说是五分之一,那么,你的输赢证明不了啥。就像摸奖的人,如果中奖率是百分之二十,你摸五次,平均就能中一次。你只不过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游戏设计者设定好的几率。但是你经常会产生“证明了自己”的错觉。

游戏的设计者,会让你通过长时间地玩和观察,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当你熟练应用这些规律时,通关的几率就会升高,当然,越往后面,难度也越大,这样,会给你造成一种水平好像在不断提升的感觉,慢慢地,就被游戏牵着鼻子走了。

之所以玩游戏,也是因为,在游戏中可以发挥智力,智力的发挥会给人带来愉悦。它会让你大脑兴奋起来,专注于眼前的事情。那时候,忧愁可以暂时潜藏。

问题是,智力不是理智。有很多可以发挥智力的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非理智的。比如,小偷偷东西,研究在哪里得手的几率高,不容易被抓到,这也是发挥智力。但这种智力的发挥非常不理智。而一旦你习惯于在这些方面发挥智力,它也会让你上瘾。并一定程度抑制你的智力在别的领域发挥。

像陈寅恪先生,本来最早是研究佛教语言和文献学的,但回国之后,讲的那些东西学生都听不懂。他在这方面的智力活动就得不到充分的反馈和奖偿,后来干脆就改研究中古史了。

如果我们在某个领域,智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慢慢地,你就不太想干别的事情,就会对你干的这件事情赋予比较大的价值。前一阵儿我老发佛教的东西,有些地方是非常有乐趣的。当时有个读者朋友留言,给我看南怀瑾的一段话,说年轻人不要搞佛学和周易,容易出不来。其实,不管你搞什么,搞出了乐趣,都不想出来。你就是搞网络诈骗,如果你脑子灵活些,成功几率比同行高,那你也不想出来。让你出来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总是失败。人家好多人成功,就你失败,哪怕你一开始再有热情,慢慢也扛不住,要出来了。

从前我走在路上,见向我推销健身卡的,我一般会点个头接个传单,我想,自己举手之劳,总能让别人少一点挫败感吧。但是后来,我的想法慢慢又有了些不同,因为我并不打算办卡,接过传单也是扔掉。如果很多人都像我这样,不办卡也接传单,有时候甚至人家让留电话抹不过去也留了,这样他就会以为你已经是他的潜在客户了,就会让他造成一种“受到奖偿”的假象,可能会让他待在坑里更久。所以到后来,我又不太接了。因为他不是靠发出的传单数挣钱的。

我们做一件事情,智力的发挥可能蒙蔽理智。一旦你发挥了智力,你会倾向赋予它正当性,把不正当的事情视作正当;正当的事情,你也很容易夸大它的价值。本来只是一点价值,你会把它看得很大。这就是智力发挥导致的不理智。

我们设计一款互联网产品,如何让它黏住用户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说,让用户掏出更多的钱,这也有很大发挥智力的空间。但其中很多举措并不理智。因为很多时候,用户不该投掷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该掏出钱,但是,一个聪明的设计者,很好地发挥智力,就会令用户欲罢不能地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换言之,诱导用户做出并不理智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诱导别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那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理智的。至少在儒家和佛教的价值观上,都是这样。不过,今天的价值观比较多元了,很多人不这么看。很多人认为,能让别人掏钱就是理智。这是把智力和理智混淆了。

在玩游戏的几天里,我的心情并不愉快,也清楚它对眼睛、身体、时间的消耗,但因为智力的发挥,还是欲罢不能,这就暴露出缺乏自制。这种智力的发挥,与其说是智力,倒不如说是情感,就像你大脑中多巴胺等物质的分泌,它可能是智力行为导致的结果,但表现出的是情绪状态,和身体反应。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发挥智力的时候,不是理智占了情绪的上风,恰恰是反过来,情绪占了理智的上风。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从长远看,哪些事情是理智的。应该让自己的智力充分发挥在理智的事情上。在理智的事情上发挥智力,回馈丰硕而久远。在不理智的事情上发挥智力,其实是逸乐,是放逸。

逸乐不全是放逸。但当逸乐失去了节制,就成了放逸。要防止放逸,非常需要理智。理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该停下来的时候停下来。

佛教里有个词叫“勇猛精进”,这个词今天已经烂大街了。如果听到谁一张口就是“勇猛精进”“王阳明”,我就想离他远一点。因为他既不懂什么是“勇猛精进”,也不知道谁是“王阳明”。

“精进四力”中,有一种力叫“休息力”。精进到了一定程度,佛教叫“无功用”,就是毫不费力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无有疲厌”。“无有疲厌”绝对不是靠意志,是靠理智。

好多人每天要去办公室坐一坐,在实验室待一天。看起来好像是在工作,其实对他来说,和休息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他是放松的,他在面对自己熟悉的一切,在这熟悉中有不熟悉,而熟悉中有不熟悉的氛围,就是最适合发挥智力的氛围。完全熟悉就会枯燥无聊,完全不熟悉也会枯燥无聊。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力,把事情一步步推进,问题一点点解决,是愉悦而充实的。

所以很多时候,你觉得一个人很勤奋,其实不是勤奋,是他处在放松的状态中,所以可以长久保持。不过,长久保持一种状态容易让身体疲乏倦怠,再放松的事情,你也不可能不间断地“放松”下去。让你躺在床上24小时不动,你要难受坏了。因此,无论做什么,都需要适时地暂停。尤其是自己兴奋的事情,更需要适时地暂停。而精进的要义,就是要在理智的疏导下,能令自己在兴奋的事情上暂停下来。这也叫“出离”。

佛教中,菩萨要到八地的时候,才是无功用了,才是真正的“大出离”。阿罗汉出离了世间,但还不能从涅槃中出离。

有时候研究一个问题,也不宜搞太细,搞太细的话,就不能出离了。就没有边了,它会占据你的精力,让你不能涉及其他。而很多时候,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是需要在和其他问题的关联中才能看得清晰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319A0Q752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