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三农频道报道了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这项成果将对中国和欧盟之间食品追溯系统互信机制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我找到了发表的论文,文章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视角详细的介绍了食品追溯系统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非常值得与你分享。
但在分享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互信机制要与近几年有点乱的欧盟建立,而不是美国、日本或者其他国家或地区?
为什么是欧盟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看,
内是指中国自己的角度:选择欧盟是政策导向,
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无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终点都是欧洲。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盟会成为食品可追溯系统互信的首选。
外是指站在世界的角度:选择欧盟是市场导向,
虽然英国脱欧、希腊破产、恐怖袭击,欧洲近几年确实比较乱,
但欧洲依旧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是近代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再加上大于5亿的总人口,人均超4万美元的GDP,
如此庞大的高端市场没有任何跨国公司会忽视,
这也直接导致欧盟制定的行业标准,最后成为全球的统一标准(欧盟的标准也确实在为人民着想,比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等)。
不仅我们选择欧盟,世界也选择欧盟。
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方案
欧洲在近现代比我们发展快,二战后各类农药、除草剂开始商用,
20世纪50年大规模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正是这些栽培技术的进步,让欧洲各国率先体会到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我们准备和欧盟建立互信的食品追溯系统,正是瞄准这些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在2002年欧盟颁布通用食品法(EU 178/2002)前,食品追溯系统处于1.0阶段,
人们还在摸索法律法规应该如何制定,技术条件不够成熟,追溯仅仅是纸上的简单信息记录。
随着技术进步,2008年后物联网开始在食品追溯系统中应用,整个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能够实时感知和融合,
也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中国爆出,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到达新高,
之后的7年时间,物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各类食品信息追溯系统开始涌现,
中国也在2015年开始执行史上最严厉的中国食品安全法,正式赶上欧洲的步伐。
食品追溯系统从2.0的数据融合阶段,迈入智能决策的3.0阶段。
如何做到食品追溯?
想要追溯一个橙子,如何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三个大环节:种植、物流和终端零售,
如果单独让人去监督,费时费力,更别提经过加工的食品,于是人们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法——“瞻前顾后”。
大家做好自己经手环节的追溯,并与上下游进行对接,所有环节合在一起就可以做到全供应链的可追溯。
根据这个方法,IT专家们把追溯系统分为三层,
最下层是感知层,硬件工程师们把追溯涉及到各个生产流通环节,装上传感器,例如常见的RFID、二维码、各类环境传感器都属于感知层。
中间层是通信层,通信工程师搭建的无线传感网络由各类有线、无线基站接入互联网,让收集的数据能够实时更新和传输。
最上层是应用层,软件工程师开发以追溯数据为基础的各类应用软件,让收集的数据发挥价值,帮助人们监督食品安全,及时召回有问题的批次等等。
在这些基础技术之外,还有很多新技术不断出现,比如:
生物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动物的DNA,可以刷猪脸,可以识别条纹;
水果打包过程中分级的混合模型,可以区分水果原产地;
XML可以实现不同设备终端的信息传输。
成本控制才是王道
这么多新技术可以用在食品追溯系统,为什么我们很少在市场中看到呢?
因为成本高、可利用空间少、监控的限制,很多追溯项目的发展不及预期,比如运用物联网技术追溯生产全程的农产品。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购买意愿不尽相同,
在希腊人们购买水果蔬菜时,对有机标签的购买意愿高于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
在比利时人们重点看质量认证和保质期;
在德国,严谨的德国人不仅追溯原产地,还追溯对待动物是否人道;
在中国人们更在意农事信息和政府认证的真实追溯信息。
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因素多种多样,研究也指出,在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统一的食品追溯标准难度很高,
但是,欧盟和中国之间需要一个现代的风险沟通机制,来增加科学家、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此外,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可溯源平台应该可以解决各自系统间的一些障碍。
追溯系统的未来
区块链是一项去中心化的网络新技术,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我之前写过文章介绍,点击回看。
到目前为止,区块链的应用还不成熟,由于成本的限制,农业物联网也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想要用区块链解决农产品的质量追溯问题还不现实,
因为很多环节不在线上完成,需要人工录入,而人工录入的真实性如何监督又是一个大难题。
但研究成果表明,区块链可以应用在欧盟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上,以降低交易的风险,增加贸易渠道。
另一个未来趋势是人工智能在食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会变得更加可靠,
分批混合优化将帮助人们减少原料的混合,提高加工效率;
人工智能的食品质量预测和控制,将让人们更加精细追溯食品加工过程。
中国和欧盟的法律、技术和消费者虽然有很多不同,但双方的现有系统拥有共同优势,这是也是双方贸易联系可持续的关键,今后中欧的合作将更加密切,
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尽早接入这个体系,是未来增长的关键,疫情过后,贸易恢复,新农人一定能够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