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把例子讲得更抓人?

作为一名老师,上好课是我的本职。为了论证某个观点,大量引用例子支撑所提观点,是常用的方法。然而从实际来看,同一个例子有不同的人来讲,效果往往很不一样。有的比较能抓人,有的则索然无味。

区别在哪?

我体会区别在于,有没有把例子讲出“场景感”。

比如,为了证明“智能音箱的安全隐患”:

第一种方式:根据国内某权威机构的检测,发现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智能音箱会自动收集环境中的音频,即人们在家庭中的谈话。如果你的谈话中涉及敏感内容或涉密,那就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

第二种方式:据人民日报公众号报道,近日,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智能音箱进行个人信息收集和电信诈骗的事件。根据警方公布的信息,疑犯是利用的智能音箱的安全漏洞,远程控制了智能音箱,使智能音箱变为一个具有远程窃听功能的“窃听器”,然后获得了敏感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第三种方式:“有一天,我丈母娘过生日。作为女婿,当然要讨好一下。所以那天下午,我就喊了丈母娘到我们家吃晚饭。丈母娘和小姨子中下午就到了。自然,晚饭时间还没到,我、我老婆、丈母娘和小姨子就坐在沙发上聊天。东讲讲、西聊聊。因为是过生日,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自然会大量涉及到“生日”这样的字眼。而且,我家小孩5岁,这个年龄段都很喜欢吃蛋糕。所以,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家小孩也一直在边上吵吵闹闹,“要吃蛋糕”、“要吃蛋糕”。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使我感到非常后怕。

什么事呢?

这个时候,放在沙发边几上的智能音箱突然讲话了,“小度祝您生日快乐”。我们一听,全家暂时安静了两秒钟,然后笑了。然后呢,我又感到了一种恐怖与害怕。我突然明白,原来放在沙发边上的智能音箱一直在偷听我们的讲话。这个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它是本想祝我们生日快乐的,可是大家想想,我还快乐得起来吗?!

好。以上三种方式,大家细细品品。你觉得哪种更能抓人?哪种更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答案是显然的。

第一种方式,很多人喜欢用,可以归纳为“统计结果论证法”。一般用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统计结果由于“无法在学生脑中形成场景”,难以真正入脑入心。

第二种方式,也有很多人喜欢用,可以归纳为“引用案例简述法”。这些案例一般都是找来或听来的,由于不能完全掌握细节,故在引用这样的案例时,只能大而化之,不能具体。学生即使想在脑中形成一些具体的画面或场景,但由于例子本身的空洞,造成画面始终是模糊的。这种方式的后果,一般是“讲了等于没讲”。学生还是不了解“智能音箱的漏洞是什么?又是怎么会变成远程窃听器的?”

第三种方式,可以归纳为“构造案例场景法”。与前两种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容易使学生在脑中形成整个事件的画面和场景”。在他们的脑中,就像看《今日法制》的纪录片一样,可以感受到那个场景。好像自己就身在其中,自然也就能体会到智能音箱的安全隐患了。

推而广之,这个“场景感”的方法,我以为完全可以应用到任何讲案例的场景中。

怎么样,这个关于“场景感”的方法论对你有启发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509A02PA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