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心理学图书《游戏与理智》探秘:扫描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噩梦的心电图谱

心理学的书不好读,虽然看起来,它涉及到每一个人,应该能够获得最简单的“将心比心”的共鸣,但心理学远不是心理,它源自于一套近乎是用玄学词语堆砌起的“形而上学”的陈述体系,更揭示的是我们很难找到内心匹配的人的共性心理现象,而这种心理现象又很难有实证的事实来予以证明,这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像是一种理论与语词的自说自话。

这种述说体系的自成系统,带来的最大的显明的标志,就是心理学大师本身也是各执一词,甚至相互间也严重龃龉。如荣格就背叛了他曾经师承的弗洛伊德,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是心理学大师的理论研究,已经深深地潜入到我们的各式各样的语境中。如果我们不知道弗洛伊德,我们可能很难在当下的文化语境里找到自己说话的立场与语词,虽然弗洛伊德在我们心目中的存在,仍然是一种将信将疑的存在。心理学大师不管他的理论是否获得实证与应验,仅就他们的研究方向来说,就已经拓开与开辟了在我们心中占到独到位置的一个空间,一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是一个虚数的世界,一个不存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的即使是虚拟化的存在,都能够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世图心理”致力于心理学大师著作的推介,可以让我们有幸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心理学打造出的这么一个异度空间。

最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所著的《游戏与理智》一书,既有迷茫,也有收获。这本书是作者1972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全书不过是14万字,如果是一本小说的话,一个通宵就可能读完了,而作者的这本薄薄的小书,却让我翻来覆去地读了一个星期。

关于作者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界,确实是鼎鼎大名。在该书的出版后记中引述了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的话说:“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P199)

查了一下资料,爱利克·埃里克森最突出的贡献,是拓宽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范围,他将精神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而没有沿袭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他拓宽了精神分析引用的广度,将这一纯粹用于医学治疗的心理学休体系,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学研究领域。

作者的这种研究思路,体现在《游戏与理智》中,就是作者在陈述自己的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时候,将落脚点放置在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现实中。本书的结构构成,就可以看成是作者研究体系的一种具体应用。

作者的研究起点,可以说是非常原初,非常简单,也非常低微。一个儿童,与这个儿童在游戏中的反映,构成了作者研究的最初的源头。

看似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在作者的理论体系下,实际上暗含着儿童的心理期许,反映出他的内心冲突,“小游戏”中,其实包含着“大希望”,从这一研究方式出发,作者在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将心理学与社会学建立起了逻辑性的互动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颇给人启发的术语。比如“伪物种”这一词语,就很形象生动。什么叫“伪物种”?它实际上是指人类的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人类在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中,与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看似是一样的,却不是同一样的东西”。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俗称高级动物,但对应于埃里克森的概念,人更应该称为“伪动物”,因为人类毕竟与动物看似相同,但有着更多的不一样。

从“伪物种”这个角度,埃里克森指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更多的不同,由此提出了作者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就是仪式化。作者指出,人类有着与动物不相同的天赋,这给予了人类“一个高度灵活的驱动设备”,也就是弗洛伊德称之为“天性”的东西(P57),而不是动物对有限环境的“本能”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创造力是迥异于动物的一个标心立异处。作者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将一些非特异性的内驱力注入类似的互动中,以确保关系、能力和个性之间的相互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的游戏是一个训练场。在这个训练场上,儿童逐渐习得了关于在某种角色和愿景的限定下做出富有想象力的选择的经验。”(P57)

作者的话比较拗口,但意思却是很通俗易懂的。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这种思想的能力,注入到人类的关系中,形成了人类的与众不同于动物的社会结构。而儿童正是在游戏中,学会了人类的这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在作者的心理研究中,就是“仪式化”。

这样,在作者看来,一个儿童,会受到家庭的诱导,这个诱导其实就是“在人类的仪式化中被同化”,而成为那个融入人类范畴的一个物种。(P59)。

作者的推理已经非常明确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是印第安人在吃饭时,要想着怎样才能变得富有起来。这种仪式化,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比如春节要穿新衣服、放鞭炮,过生日时要庆祝,元宵节要吃圆子,等等。这种仪式化固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作用于个体心灵的,就是让个体接受那个群体的共同的文化传承,从而成为那个“物种”中的一员。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按年龄分成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秉承了遗传密码,在人出生后依次展开,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独特的个性。这八期分别为口唇期(出生—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两性期(12—20岁)、青年期(20—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之后)。可以看出,他的分期方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在《游戏与理智》一书中,作者对人类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仪式化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大致与作者所设定的八个阶段基本相同步。在婴儿期,婴儿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到光线、面孔以及名字,而确立了“神圣要素”,因为孩子通过最初的这些感官符号的确认,而获得一种神圣感,故定性为“神圣要素。”到了儿童期,个体通过文字与法律,获得了对外界的感知,来审视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作者命名这个阶段为“公正要素”。适玩期则通过行为与想象,表现出“戏剧要素”。学龄期因为融入了学校的集体氛围,而具备了“正式要素”。青春期则由于自我的觉醒以及由此与真相的冲突,而被作者定性为“理想要素”。成年期因为个人要成为理想观念的传播者,而使这一阶段具有了“繁衍要素”。这些要素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的阶段性生长,烙印上文化的痕迹,从而使得个人心理与国家意志产生了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研究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下,作者陈述了国家梦想给美国带来了一种现实的优势,但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指出了美国梦所带来的噩梦一样的阴影效应。作者在写作此书时,正是越南战争让美国陷入泥潭的特定时刻,作者对美国噩梦的剖析带有那个时点的特定氛围,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冷战后美国一枝独大的极度膨胀,美国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战争那个原点,面临着相似的一味希望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困境。作者指出了美国梦之后的背景动机与隐患:“这个国家所一直期望的是一个开放的、广大的‘外部’空间:最先是在‘狂野的西部’,然后是在外国战场,美国军队一直被认为是派到国外的远征力量,以防止那些不利的意识形态侵入美国本土。然而,主导远征力量的领导者领略的‘旧世界国家’往往是他们的祖辈、父辈出生、长大的国家。”(P132)。这一段对美国噩梦的阐述,放置在当下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下,依然不失其洞若观火的深刻意义。美国有着原初的扩张的欲求,从国内向西部的开放,到北美大陆难以容纳它的身姿,故而到全球各个空间展演它的力量,这成为美国国家意志的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而正是这种看似是美国梦一部分的内在诉求,成为美国噩梦的原因。

作者直言不讳地提到了美国的现实要求,使得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何确立一种的新的观念,必然事关到“无意识”的研究,这是精神分析所重点关注的核心区域。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几个仪式化的要求,包括“儿童参与到基本的仪式化当中”,“年轻人体验到被认可的感觉或找到有意义的反抗模式”,“成年人参与到特定的或新兴的政治决策体系当中”(P143)。这正是上面作者列举的“正式要素”、“理想要素”、“繁衍要求”的内容所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全书中有着一个统一而贯通的考量模板,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的是美国社会如何实现国家理想与个体意志之间的互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理论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互动的学术风格。

《游戏与理智》这本书正如作者所自称的那样“比较晦涩难懂”,但因循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却能够捕捉到作者的从儿童游戏发散出来的对美国现政策的反思与洞观,反映了作者写作此书的时代特点。本书的演讲题目是“游戏,愿景与欺骗”,可以更明白地看出作者写作此书的针对意义。将儿童游戏与政治想象力拉扯上关系,这正是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坦言所需要达到的动机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更像是对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定阶段的心理扫描留下的心电图谱,而这个图谱在今天依然未失其鞭辟入里的精准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2EfD5mcSgCE7IqW1UKXVtr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